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地学、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CCAJ 数字化优秀期刊

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

陕西省科技期刊精品期刊

铜川,这座煤城

发布时间:2021-08-21编辑:管理员

    铜川,这是一座奉献青春与智慧、喂养了共和国煤炭工业成长壮大的城市;这是唱着《唱支山歌给党听》,感恩共产党,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的感恩之城;这是蕴涵国家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诞生之地。

煤城话题

沿着包(头)茂(名)高速公路进入铜川,一座魁伟壮观的矿工群雕扑面而來,它直观地告诉着每一位造访者,这里是座煤城,是陕西黑腰带上闻名遐迩的西部煤炭重镇——铜川。

image.png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这个人口只有80万的小城市里,我已生活工作了21个年头,可以说在此度过了人生最精华的时光。煤城有我的事业,有我的矿工兄弟、同事、领导和挚友。我在这座城市两大国企之一的陕西煤炭建设公司担任宣传部工作时,兼任中国煤炭报驻站记者。煤城铜川是新中国初建时的煤炭工业重镇,地位非常显赫,培养国家、省级劳动模范、人大代表不计其数,煤城铜川所发生的新闻足以引起国家领导的重视。行业报在煤城铜川设立记者站选择我当记者,可见责任重大,搞好本单位的宣传工作是责任,给行业报供稿,传递煤城铜川新闻信息也是责任。身为记者,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让我不放过煤城所发生任何有价值和没有价值的新闻,重要新闻见报发表,没有普遍意义的新闻全当给领导汇报,供决策参考,还有不便见报的内参报道另当别论。在煤城新闻战线上工作的20年里,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上到市委宣传部,企业的局矿长,下到采掘区队长和矿工,他们以同志加兄弟的情感给我提供新闻线索,告诉我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我根据信息价值决定处理方式,凡是需要到现场的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出现,不能公开发表的稿件第一时间反馈当事者,说明理由,彼此有了信任,工作开展起来异常的顺利。在煤城工作的20年间,煤城的人、煤城所发生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身为采访者的我也与被采访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煤城的东区、北区,王家河、二厂沟、老虎沟、小河沟里的沟沟岔岔都曾留下了我的身影;流经煤城的漆水河所滋润的每一块土地,都有我采访的足迹。我用我手中的笔,毫无保留地记录下了煤城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荣辱与共的艰辛,奋力追赶的超越,我努力在为这座城市做我应该去做的一切,充当这座城市60余年里程中的一小段见证者。虽然痕迹渺小、微不足道,但也实实在在记录下了这座煤城为国家建设所做的贡献,记录下了这座煤城发展变化的春华秋实,记录下了矿工兄弟忠诚奉献的英雄业绩和生活悲欢。沧桑造化,勋业如虹,共和国不会忘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已经给这座城市铭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image.png 

    沧海桑田,时光变迁,花开花谢,日出日落。60余年风雨兼程,为共和国煤炭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煤炭重镇,随着资源的枯竭,已经成为一个饱经风霜的百岁老人,他有过天真无虑的童年,创业奋斗的青年,收获成就的中年、老年,在疲惫的痛苦中,将要悄然蜕变、华丽转型,在新的浪潮里重现风采。煤城走过了它曾经的荣光,是几代煤炭人流血流泪换来的繁荣,是承载着煤矿工人欢乐与痛苦的地方,如今要在这块遥远的黄土地上安然谢幕,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在66年风光无限、里程艰辛的脚步声中,完成它所承担的使命,恋恋不舍地搁下肩上的重担,做出艰难的抉择,要么浴火重生、要么消失在浩瀚的烟云中。但是,铜煤人选择了前者,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继往开来,继续奋斗,豪迈跨入转型发展,以新的角色重新登场。

然而,前进的道路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3万名职工家属的吃饭问题,煤城长期依赖煤炭财政的困局如何改、朝哪个方面变,这是从未经历过的严峻挑战,也是压在煤城政企决策者心头的一块顽石。其实,决策者始终心存危机感,10年前他们已经携手规划未来,探索发展出路,国家领导人也曾经两次莅临煤城作出重要指示,实现产业转型,不能让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城市随着主导产业的衰竭,成了废城、鬼城。实体转型、产业转型,打造生态养生城市、旅游城市等等,已是铜川人人皆知,上下联动、共同面临的课题。转型和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任务艰巨,也是一时很难定性的话题。10多年过去了,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考量,效果怎样?笔者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员,没有做过深度思考,觉得这是国家层面的事情,话题太庞大,一个行业报的记者,实在无从把握。所能做的也只是围绕转型涉及的个性化的民生问题,写过一些支离破碎的平面文章,但对煤城发展走势、转型升级的重大内容未写过系统性的深度报道。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产业经济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在与世界发达国家追赶超越的主战场上激烈竞争、合作共赢。随着全球经济大融合、大循环,凶猛大潮不断袭来,无疑也将煤城推向一个科技、文化促转型发展的快速跑道上。铜川煤业公司首当其冲,转型成为建局66年来最棘手的难题。

 image.png

铜川煤业有限公司决策者分析利弊,深思熟虑,站在企业生存发展、再创佳绩的高度上达成共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水利说,铜煤发展新产业实现转型发展,除项目支撑,政策扶植外,核心还是需要培育造血功能,让文化发力。他们以科技为先导,挖潜节能求发展,在高位运行中,寻找企业二次腾飞的切入点,他们立足于现状,既要办好当下的事情,又要谋划战略转型,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唱响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发力,促进思想大解放,转变思路和观念,把企业的发展态势和煤城潜在文化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梳理几代铜煤矿工创造的精神财富,提出“一座城、一首歌、一本书”文化品牌,为转型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激发精神动力。猛然一听,文化与产业转型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风马牛不相及,煤城、煤矿、煤矿工人与城、书、歌似乎毫不相干,抽象的概念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媒体朋友约我为铜川矿业公司打造文化品牌写文章造势,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把文化品牌叫响,形成旗帜效应。这个媒体朋友对这座城市的感情甚至比我还深厚,他生在煤城、长在煤城,吃着铜煤新闻这碗饭干到如今已经是退休倒计时的年龄,这里有他的家庭、有他的兄弟姐妹,更有他的事业。写了一辈子的新闻,临退休告别钟爱的新闻岗位,总感觉自己对这座城市,对依附在这座城的煤炭人有所亏欠,思前想后,很想发挥最后的余热,再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于是,就努力寻找切入点,要唱响文化品牌,为铜煤的转型提供精神支撑,为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们,为和这座城市有着血缘关系的下一代、再下一代,总结好、传承好矿工先辈们创造的精神财富。

“三一”文化

文化是什么?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是包括智慧群族的一切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反映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铜煤66年风雨兼程,有一路凯歌的欢乐,有在低潮中奋力追赶的艰难,也有在事故悲哀中的教训和反思。我们一拍即合,铜煤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打造铜煤文化品牌当然重要,并且意义重大。但是,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智商团队策划、提炼,我们身在其中,凭仅现有的知识积累,很难胜任。我担心任务的艰巨。同行说,一步一步来,必要时可以借力,而且铜川矿业公司非常重视,他们以科技为先导,打造文化品牌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作为媒体人,总结、提炼、升华,放大外延宣传力度的思路是什么?一座城、一首歌、一本书吗?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带着问题推开了许江涛副书记办公室的门,许书记是铜川矿业公司副书记兼工会主席,探究 “一座城、一首歌、一本书”的来由,对企业转型产生什么影响。许书记说,“三一”文化概念开始是刘水利书记的思路,经过提炼加工,形成共识,党政联席会议通过,许书记我们熟悉,所以,省去了多余的客套话,开门见山的直奔主题,打造铜煤文化品牌公司还准备把你们这些文化人召集来为“一座城、一首歌、一本书”提法深度论证、充填内容呢,咱们就非正式的聊聊“三个一”的构思可行性,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点精神动力。

我说,公司打造文化品牌促转型的决策非常前瞻,铜煤作为老牌煤炭企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文化差异很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包容性很强,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使其指导企业转型发展,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铜川以煤建市,因煤而兴,若论当年地位,是排名西安市之后的陕西第二个地级市,“一五”期间国家的两个重点工程就在铜川,那便是王石凹煤矿(西安煤矿)和耀县水泥厂,铜川矿业公司档案室里保存着由周总理签署的铜川矿务局局长白占书的任命文件,铜煤展览馆、档案馆珍藏着铜川煤矿为支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出煤、出好煤的珍贵资料和文史档案。60—70年代的铜川市委书记是由铜川矿务局局长兼任的,赫赫有名的“铁市长”张铁民,就曾在担任铜川矿务局党委书记和局长期间兼任过铜川市委书记。从铜川到西安市委书记的岗位上,一路铁腕治理,一路清风正气,实现了他人生的辉煌。如果没有铜川煤矿、没有铜川矿务局,铜川就不可能设市,也绝对不会成为陕西第二个设市的地区。

铜川因煤而兴,以煤设市是不争的事实,铜煤在完成了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的同时,资源也到了枯竭期。铜煤需要涅槃重生,做大手术,以一座城的气魄,规划布局未来发展之路,用文化的作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励着铜煤新一代煤炭人始终保持煤的品德,奋力前行,创造新的业绩。《唱支山歌给党听》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脍炙人口。这首歌颂伟大的党、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感恩之情的经典红歌,影响了几代人,成为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浓缩,而这首歌的词作者就出自煤城铜川煤矿井下职工姚筱舟之手。姚筱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亲眼目睹了我国人民志愿军用枪支大炮打下了美国战机,他由衷地激动、自豪,那一刻,他深信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才能勇敢地站起来,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较量,才能洗去百年耻辱。共产党是人民军队的坚强核心,只要身后有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祖国,志愿军战士就有克难制胜的战斗意志,就不会被任何强敌所屈服,就能在任何艰难险阻中杀出血路、战胜敌人,为党添彩,为祖国争光,为人民立功。朝鲜战场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宣告结束,创造了无数个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姚筱舟亲临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此埋下了以作品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的种子。凯旋的姚筱舟,带着战争的硝烟,迎着祖国繁荣昌盛的朝霞,怀揣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雄心壮志,选择了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动力源——煤炭,投身西北最大的能源基地——铜川煤矿。他没有留在机关,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煤炭行业和打仗一样的最前线——井下生产一线。除了艰苦和高危,他对这个挖煤的行业一无所知。为了一种信念,他努力学习生产技能,昼夜三班倒以外还要挤时间,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不到半年时间,姚筱舟成为焦坪煤矿井下的“掘进通”,以懂技术和出色的工作业绩被组织任命为掘进队技术员。煤矿开采,掘进先行,当时的焦坪煤矿在陕西、在西部乃至全国煤炭系统的地位都非常显赫。姚筱舟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又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承担着如此的责任,他自豪、他荣幸,昼夜三班倒的工作从来不觉得累,在地层800米深处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要拿起笔来进行创作。他把在战场上亲眼目睹的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和煤矿工人同大自然作斗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矿工精神结合在一起,他要做翻身解放的中国人民对党感恩的情感代言人。由此,《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就在姚筱舟笔下诞生了,后来被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转抄,再后来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朱践耳谱曲,由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优美动人的歌声响彻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建党80周年之际,上海东方电视台举行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世纪会面”,三位红歌老人——姚筱舟、朱践耳、才旦卓玛首次见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感人情景轰动了大上海,也轰动了全中国。建党100年之际,在煤城铜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铜川矿业公司与陕西电视台联手再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又一次震撼了三秦大地,也震撼了祖国的四面八方。这首歌是铜煤人巨大的精神财富,激励着铜煤的煤炭人踩着前人的脚步,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再创煤城铜川人的新辉煌。

image.png 

近年来,文学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一部《平凡的世界》连续再版,持续40年,至今热度不减,而且成为大学生热捧的畅销读物,奥妙何在?因为这部作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读者从作品中受到启迪,人生不管是遭遇再大的困难和打击,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你一路凯歌、顺风顺水的时候,也不能坐吃山空,只有奋斗再奋斗,你的事业之树才能永葆青春。而成就这部举世名著的作者路遥在构思作品框架时,正是选择了最艰苦并且和战争一样有死亡指标的铜川煤矿。深入铜川鸭口煤矿的千尺井下,在常人无法想象的工作环境中,在与矿工群体的摸爬滚打中,刺激作家的神经,激发创作灵感,让作品思想和灵魂升华,又在铜川陈家山煤矿职工医院的一个小会议室里,经过数百个“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艰苦劳作,完成了这部百万字的文学巨著《平凡的世界》。作家路遥英年早逝,离开我们近30年了,我们无从知晓铜川煤矿工人为路遥注入了多么大的精神能量,让他克服一切难以克服的艰难险阻,为人类留下这笔巨大的精神遗产,但是从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一文的蛛丝马迹中,看得出来是煤矿工人给予了他无限、无穷的精神动力,使他克服了难以忍受的艰难,写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路遥弟弟王天乐本身就是一名矿工,随笔题名是献给身为矿工的王天乐,且该文首次连载就是在铜川矿务局的党政机关报《铜川矿工报》。此时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在全国的知名度是如此之高,《早晨从中午开始》又是记载《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的“重大机密”,作品分量十分厚重。面对文学名刊《当代》和《陕西日报》《女友》等多家省级报刊争先恐后的索稿,路遥没有动心,而且选择了名不见经传,还是行业内刊的《铜川矿工报》发表。作家和铜川煤矿的感情,煤矿工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就不言而喻。得益于铜煤矿工的拼搏精神,得益于铜川煤矿这方热土,他塑造出了孙少安等能够拨动读者心弦的典型人物,深刻的主题思想、浓郁的时代气息,都通过铜川煤矿这个大环境在作品中呈现出来,是那么的催人泪下,激励着人们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为实现人生理想交出合格的答卷。曾经有位文学名刊的主编跟我说,煤矿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行业,说起来话题十分的沉重,不管是影视还是文学作品,都应该为这个行业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唱赞歌,讴歌矿工内在的精神世界,弘扬他们顽强拼搏,不被任何困难所屈服的坚强意志,可惜这方面的素材太缺乏了。像开滦、义马这些百年老矿,井盖子盖上,里面发生了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作家们体验生活,了解的都是星星点点的皮毛,而身处其中的煤矿工人,由于受行业自身限制,文化层次低,写不出来,曾经有做一部纯煤矿井下题材电视剧的想法,苦于找不来脚本,也想在路遥《平凡的世界》里提取素材,但是路遥笔下的煤矿工人都是围着毛巾、带着矿灯在井口来回走动,800米井下的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很难形容......如此看来路遥在铜川煤矿成书的《平凡的世界》只是展现了煤矿工人生存生活状态的冰山一角,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当矿工的经历也并不是他的全部。抛砖引玉,铜煤文化就是中国煤矿工人奉献祖国的缩影,需要不断地挖掘,提炼精品,让铜煤文化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这个行业走向更加光明的坦途。

 image.png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文脉源远的铜川更不例外,和谷、安黎、刘新中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诞生后,直接促进了铜川的文学繁荣。群众性的业余文学创作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实力不俗的铜川作家群,反映煤矿生活的中长篇小说是其中最绚烂的色彩。黄卫平的《魔幻巷道》、杨智华的《矿长的上午》、杨生武的《昨夜箫声》、东篱的《生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煤矿小说。再拿我们陕西省能化作协来说,被誉为"陕煤文学三剑客"的三人中,我本人就长期工作于铜川,其他两位作家一位是铜川矿务局职工,另一位也与铜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所写的作品中,无论是报告文学或是中、长篇小说,内容也基本是煤矿生活。也可以说,所写的人和事都取材于煤城铜川。进一步说,陕西煤炭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都出自铜川。这个现象完全可以解读为“一本书效应”,这本书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通过和许书记的深入交流,铜煤“三一”文化品牌的思路愈加清晰,灵感袭来,文首的题记便有了:铜川,这是一座奉献青春与智慧,喂养了共和国煤炭工业成长壮大的城市;这是唱着《唱支山歌给党听》,感恩共产党,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的感恩之城;这是蕴涵国家精神能量,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诞生之地。

有了对一座城、一首歌、一本书从字面到进一步抽象理解,勾画出了“三一”文化概念的必要性。铜煤路遥文化馆已经建成,前苏联专家援建的国家“一五”重点工程——王石凹煤矿被国家列入工业遗址保护项目,正在加大建设投入,不久的将来会对游客开放;还有铜煤文化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络绎不绝的省内外参观者,这些都为铜煤“三一”文化建设赋予了新元素。但是,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浅显的事例作为文化的基本元素还可以,但是要作为支撑这个老牌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风向标和精神动力,仅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没有所在政府提供宽松的环境、创造必须的条件,企业有再大的能耐,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铜川为煤城实现产业转型提供了多少优质资源和政策扶植呢?陕西能化作协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煤城铜川的不同地方开展,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作家们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煤城的红色教育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老牌煤炭企业挖掘潜力创造新业绩,还有煤城为转型做出的不懈努力,有的项目已经形成规模,产生了效果;还有的正在实施,以后的规划非常宏伟,切合煤城实际,能够以煤城文化为引领,促进产业转型,实现煤城的再腾飞。

铜川文化元素

    流火七月的最后一天,初升的太阳撒在陕甘边铜川照金这块红色的沃土上,大地瞬间变成金黄色的一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广场瓦蓝的天空上,不时飘来朵朵云彩,纪念馆正前方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三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塑像在蓝天白云陪衬下,显得高大威严,对面斜坡上造型巨大的红五星,迎着朝阳放射出光芒。“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牢记使命,建设幸福新照金”一行大红字在东方升起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身着红军服的陕西能化作家们在红星的背景下举行党史学习教育,给照金纪念馆捐赠了会员优秀作品集和书法作品,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王晓渭莅临并辅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建党100周年上的重要讲话,阐述开展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励能化作家们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铜川市委宣传部张玉海副部长作为东道主,为开展此次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切便利,在致辞中着重介绍了铜川的红色历史、人文资源。他强调,煤城铜川要吃绿色环保旅游的饭,围绕“一座城、一首歌、一本书”讲好铜川故事,让煤城社会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砥砺前行,造福人民。 

张部长讲话高屋建瓴,特别提出的“一座城、一首歌、一本书”文化理念,和铜川矿业公司打造文化品牌一脉相承,煤城企业有厚重的文化沉淀,政府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业(遗产)支撑,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煤城铜川文化品牌引领产业转型,实现新跨越指日可待。以照金红色旅游为例,每天络绎不绝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上万次。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照金考察,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参观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考察了当年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区游击队在山崖上利用天然洞穴开展武装斗争的薛家寨革命旧址后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照金的重要讲话,为煤城挖掘红色文化,弘扬陕甘边红军精神,造福老区人民,带动产业转型的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家们走进展馆,但见展柜中陈列着大刀、长矛、手枪、步枪、党章、马灯等革命文物,墙壁上陈列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和照片,身临其境,把参观者的时光拉回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令人震撼。

照金是一部红色的陕甘边中国革命历史画卷,革命先辈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创造了宝贵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沿着革命先辈的脚步,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从展览馆出来乘车参观薛家寨、陈家坡革命旧址,这里罕见的丹霞地貌形成了奇特壮观的山体结构,便于隐蔽的特殊地理位置,革命先辈们在此据险筑寨,修建哨卡、吊桥等防御工事,创建了1~4号红军寨,曾经被用作军械厂、被服厂、红军医院以及指挥部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和动人的英雄事迹。攀登山崖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斗争,又和雄山秀水奇洞融为一体,也增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已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区。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十多个部门联合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就有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遗产。照金干部学院兼职教授郝凤楼既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也是讲解员,他说,照金精神就是“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瞻仰革命先辈的救国救民的不朽业绩,联想今日国家在党的领导下繁荣富强的现实,真是感悟良多。在这里,我们才能深刻感受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的分量,对党和人民奋斗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能够拥有如此重大影响的红色文化资源,铜川有幸。凭借这样珍贵的革命遗址,何愁文化不兴,煤城不振。

铜川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元而丰富,而且都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是名副其实的“人杰地灵”。论铜川籍著名历史人物,有隋唐时期的医药王、养生学家,民间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大书法家柳公权,宋代的大画家范宽,还有史学家令狐德芬;论著名历史遗迹,有唐代帝王避暑行宫玉华宫和玄奘翻译佛经的玉华寺,有纪念药王孙思邈的药王山,佛教圣地的大香山,创造我国第一所军事学校的鬼谷子隐居地云梦山,千年不灭的唐宋四大官窑的耀州窑(陶瓷)炉火,还有北宋杨家将传奇多多的金锁关。这些位居煤城铜川,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地位文化遗产,是煤城转型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距煤城仅有一个小时车程的玉华宫,是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宫,也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具有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佛事活动三大功能,是陕西北线旅游景点的一颗璀璨明珠,仅铜川的本土作家为研究玉华宫就出版了不少极具学术价值的作品和专著,如王仲德《玉华寺》,蒙憬、贾福义《玉华宫史话》,仵录林《玉华宫遗址》,王赵民《玄奘与玉华山》等,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宣传了玉华宫,吸引了国内外专家、游客来这里考察观光。

image.png 

来自长庆油田的作家张玉萍主席即兴作诗:《回望玉华山》/玉华山/是唐朝皇帝李世明避暑的夏宫/在他最喜爱的地方/他最喜欢的玄奘圣僧/也在这里度过了最后四年的人生。/一千三百年前/一代名君/一代圣僧/同时喜欢上了玉华山的清凉幽静/一起住在一座大山深处的行宫。一个一边为了基业永固指点江山/一边为了长生如痴如醉练丹寻仙/一个一边为了虔诚礼佛雕凿佛龛/一边为了众生夜以继日翻译经卷……

张主席还深有感触地说,我来玉华宫不知道多少次了,每到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都是心灵的净化,是非常适合创作的好地方。是啊!若身在其中,你会感觉到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千顷松涛,天然植被和繁多的生物种类,造就了奇特的观赏和科研价值。深秋的玉华宫凉爽宜人、红叶似火;隆冬,玉树梨花,自然资源丰富,景观以雄秀、奇丽、清幽为特征,峰峦叠嶂,林木竞秀,飞瀑长泻,玉华山水、久负盛名,山体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入夏浓荫蔽日,深秋红叶灿漫,素有“夏有寒泉地无大暑”之美称。唐高祖李渊,贞观天子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的离宫别殿深藏此处,玄武门之变等唐初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和玉华宫有关。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西域取经归来也选择在这里坐禅译经,玄奘大师在玉华寺居住工作四载,翻译了《大般若经》等诸多佛教经书,创立了佛教“法相宗”,还写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玉华寺也是玄奘的寿终圆寂之处。

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著名的历史俊杰,成为了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之外的又一个人文巨柱,为煤城产业转型贮备了无限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足以支撑煤城打造文化品牌的巍巍大厦更高更雄,足以驱动煤城打造文化品牌的道路走的更快、更远。这是铜川人文化自信的强大源泉,也是铜川人打开新局面、创建新天地的雄厚本钱。

煤城符号——玉华煤矿

隔行如隔山,更何况煤矿,煤矿工人是在地下的神秘的工作者,外行人很难想象煤矿的特殊,从事能源行业的人对煤矿陌生不奇怪,煤矿与煤矿之间受地质构造变化的差异,开采方式的千变万化,管理体制、矿工队伍组成、矿井生产规模、效益,差距也是天壤之别。能化作协以弘扬、撰写能源文学为己任,将除陕西煤炭以外,比如石油、化工等能源系统的文学爱好者组织在一起,创作歌颂能源系统干部职工无私奉献,为国家贡献青春和热血的文学作品,用文学的力量,鼓舞能源职工爱岗敬业、时代建功的精神斗志,同时也唤起全社会对能源行业、对从事能源行业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参观煤矿是作协践行社会责任,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不可缺失的项目。一年之前,长庆油田分公司工会张玉萍副主席曾有建议:“石油和煤炭统称为能源,但是开采方式差异很大,煤炭人深入到地层深处挖煤,石油行业是地面作业,虽然身处穷山僻壤,地域偏僻,非常辛苦,但是每天都能见到太阳。煤矿工人就不一样了,工作环境决定了他是纯粹地下工作者,每时每刻都有发生事故的危险,煤矿比油田更艰苦。能化作家们应该有深入煤矿体验生活的经历,还有处在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分公司的作家们,他们也有这方面的愿望,想体验一下煤矿矿工的工作生活状态。哪个煤矿合适?”延长石油矿业公司董建成副书记不加思索地说:“铜川矿业公司玉华煤矿”,并加重语气说:“这几年玉华确实搞的不错。”“书记肯定的推荐,那就对接安排行程了。”玉华煤矿地处渭北煤炭黑腰带的西北角,煤质优良,是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动力和化工用煤,国家“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但是煤气油共生、水火瓦斯并存,是国内外罕见的复杂地质构造,给这个在煤城铜川的矿井史上算不上老,也谈不到新的现代化矿井罩上了一层阴影。开采难度大,安全分分秒秒都在检验着决策层的耐力,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玉华煤炭人在铜川矿业公司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地与自然条件作斗争,克服了难以逾越的急流险滩,为国民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质煤炭,实现了安全环保开采,可以说玉华煤矿30年发展历程摘取了我国煤炭工业所有荣誉和奖牌,成为了铜川煤业公司乃至陕西煤炭系统标准化矿井,尤其在陕西淘汰落后产能,压缩中部,开发陕北的煤炭战略大背景下,玉华煤矿以严格的管理,科学组织生产经营、党的建设、企业文化都走在陕西渭北矿区的前列,承担着铜川矿业公司转型发展的顶梁柱作用。照金红色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结束已经快12点了,到玉华煤矿还有近2个小的路程,但是,大家宁愿饿着肚子也要赶到玉华煤矿。

从照金通往玉华煤矿的道路是在崇山峻岭中绕行,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不知道拐了多少道弯、翻过了几道梁,途径佛教圣地香山,还经过温家宝总理看望遇难矿工家属和下过井的陈家山、下石节煤矿。7月虽是高温的三伏天气,但山区独特的气候,外面吹来的阵阵凉风使大家感到凉爽。作家们吸收着茂密植被散发出的新鲜氧气,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虽过了午饭时间,大家却没有丝毫的疲惫。忽然,红色歌曲《东方红》打破了宁静,郝凤楼这位照金干部学院的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郭秀明》电视连接剧片头词曲作者不仅对铜川红色文化研究透彻,还是著名的陕北民歌王,他的《东方红》一嗓子让满车厢沸腾起来了。郝凤楼这位地道的陕北汉子,他大学毕业就分配到煤城铜川市的宣传岗位上,已经工作了30多年,负责新闻媒体和驻铜的记者站的管理工作。他逢人便说,我虽出生在陕北,现在已经是地地道道的铜川人了,被驻煤城的新闻媒体亲切地称赞郝主任是我们的娘家人,是宣传文化战线上的旗帜。郝主任名副其实,对待记者要求严格,而且人还非常热心,充满豪情,利用市委宣传部领导和照金干部学院兼职教授的双重身份,传播铜川、宣传铜川,把铜川历史文化宣传给来自四面八方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人们。这次不巧的是由于道路施工,玉华煤矿出入的车辆只能和矿区运煤绕一段乡间便道混用,超吨位的拉煤车辆把本来等级很低的路面撵压的伤痕累累,再加上暴雨的冲刷,堵车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为了让作家们通行顺利,矿上专门组织人员对道路进行维护,专门安排车辆从很远的地方引道,让大家非常感动。

    玉华煤矿坐落在焦坪镇,这个镇也是因已经关闭的焦坪煤矿设立的。街道两旁错落凌乱的建筑,有的是退休老工人自己建的简易房子,还有当地的群众做生意的门面,几乎都是七八十年代的风格,说危房谈不上,但整体给人一种陈旧落伍的感觉。车辆走走停停地绕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公路,通过狭窄的焦坪街道进入矿区,一座宏伟气势的瓦蓝色彩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这是煤矿的标志性建筑——选煤楼。工人把煤从地下挖出来,通过选煤楼装火车,运往全国各地。大家了解煤矿的心情迫切,自愿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忘记了路途的疲劳,马不停蹄地参观,生怕漏掉哪个环节,首先参观玉华煤矿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偌大的显示屏不知道分成多少块,以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切面,将煤矿井下全部的生产过程呈现在显示屏上,不用下井就能看到矿工在800米深处黑色世界里的挖煤场景。奇怪的是,不管切换到哪个画面,镜头上都显示轰鸣的机器在转动,煤炭在皮带的作用下,如江河的洪流一样涌向地面,几乎看不到人的活动。张毅矿长说,现在煤矿的机械化程度很高,有的已经实现了无人开采工作面,玉华煤矿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限制,达不到无人开采的条件,井下辅助岗位还得要人去操作,不过以前人海战术的采煤方式基本淘汰了。但是工人也很辛苦,一个班来回在10个小时以上,还不算开班前会和升井洗澡更衣的时间。张矿长对玉华煤矿带着感情的情况介绍,让来自石油行业的作家们非常感叹,矿工真辛苦啊!电给人们带来了文明,而电的由来是煤矿工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另外一个世界里,用智慧和汗水奉献充足的原料点亮的。没有煤、没有煤矿工人,大地将是一片黑色的茫然,何谈现代文明。所以,煤矿工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应该受到高度的肯定。玉华煤矿为这次接待作家们的参观采风活动做了精心的准备,目的是让大家对煤矿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并借助作家们手中的笔,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煤矿,感受一个文化沉淀丰厚,管理科学,员工快乐工作和生活,生产经营蒸蒸而上的新玉华煤矿。从调度室到单身职工公寓、澡堂、党建活动室、救护队演练、区队办公室、蔬菜生产基地,讲解员总怕哪个环节没有说到,给大家留有遗憾。

image.png

矿长张毅是煤二代,他说父亲从部队转业到煤城铜川的煤矿工作,一直干到退休,自己是生在煤城、长在煤城铜川,地道的煤矿子弟,他深爱玉华煤矿这块沃土,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的煤矿干部,担当陕西煤炭工业发展的重任,这方热土还培养出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姚筱舟。他去世后就埋葬在这块他曾经工作生活四十多年、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的土地上,与他的矿工兄弟永远在一起。

张毅矿长作为前任矿长的继任者,面临的是资源枯竭,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的现实困难,一矿之长,肩上承担的责任可想而知。双碳排放达标,资源枯竭、安全生产成本越来越大,这些不可逆转的现实倒逼煤城转型是早晚的事情,也把具有60多年辉煌历程的煤城铜川矿业公司推向了艰难抉择的风口浪尖。玉华煤矿作为铜川矿业有限公司的骨干矿井,决策者带领着他们的团队,要用百分之二百的担当做好每一项工作,为煤城转型贡献玉华人的力量,他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克服资源枯竭和复杂地质条件的不利因素,实现安全高效生产,打造文化品牌,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源源不断地把优质煤炭运往全国各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再做新贡献。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煤矿“乌金文学”奖获得者,出版有长篇小说《黑与红》、报告文学《黑金漩涡》《陕西煤老板》等多部著作)

ISSN:1671-749X
CN:61-1382/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