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
文/白东芹
初识延安,始于儿时,诗人贺敬之《回延安》的美丽诗句,让我懂得,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我问妈妈:“延安远吗?”妈妈说:“只要好好读书,你就能去延安了。”我牢记此话,并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信念的种子。
父亲生于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兄妹八人,父亲是农民,在陕北叫“受苦人”,伯父、叔叔、姑姑们都在县城、市区有工作,姑姑家就住在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在乡亲们眼里是件荣光耀祖之事。为此,我也经常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二爸送我的钢笔,姑姑拿回来的面包、水果糖等。暗思忖,我要以姑姑为榜样,长大后一定要走出山沟沟,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
高考落榜的一个夏天,随爷爷终于来到我梦寐以求的延安。从东关车站下车后,目睹川流不息的车流、熙熙攘攘的人海,对我而言都是新生事物。我如井底之蛙一般,好奇而谨慎地紧跟在爷爷和姑姑后面,惧怕把自己走丢。
天空湛蓝,白云缭绕,黄土高原上起伏着浑圆的丘陵。绵延的弧线恰似凝固的波澜,展现出令人豁达的雄浑和壮阔,一排排楼房、窑洞镶嵌在沟沟壑壑的褶皱里,山脚下蜿蜒的河水在阳光下闪烁,映照出如驼峰般起伏的山影。姑姑告诉我,这就是延河。抬头便是历史与文化的瑰宝——延安宝塔山。
坐着姑姑的飞鸽自行车来到她家楼下,爬楼梯对我也是新生事物,我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推开房门,哇塞!姑姑的家和书里说的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地面干净无尘,宛如一张洁白的画布,为家居添了一抹纯净之美。
姑父在店头煤矿工作,朴实能干的姑姑是持家的一把能手。一天,姑姑拎回来诱人的橘子、苹果、香蕉、葡萄、饼干放置厨房,它们可是我眼中的尤物,直让我看得偷偷咽口水……
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姑姑的那条绿色连衣裙,胸前绣着百合花,点缀一些银光闪闪的珍珠,穿着大方得体。那种发自肺腑的羡慕、自卑、伤感一股脑涌上我的心头,让人感慨万千。
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枣园旧址、宝塔山、万花山、清凉山、凤凰山都未能前往。心想,延安,以后我还会来的。
其实,我心里还揣个“小九九”,想依靠姑姑在卷烟厂给我找份工作。十多天过去,无人提及此事,美梦只能化为泡影。随小我八岁的表妹到白坪农贸市场,买了一条5元钱的裤子、一件9元钱的衬衣,准备回家送弟弟妹妹,当作此次出门的纪念品。
一年后,我被安排到陕西延长石油物流综合服务公司工作。弟弟后来在延安买了房子,父母随弟弟搬进了延安,延安成了我名副其实的第二个家。
单位离延安100多公里,驾车1个多小时的路程。回家团聚、单位出差、业务培训、同学聚会等,回延安的机遇甚多。相继参观了延安所有的红色旅游景点,延安的宝塔山、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鲁艺旧址、南泥湾风景区等。
目光里的风景,或许很容易被人遗忘,但是心灵里的风景,则一定会被永远留存。提起延安精神,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传承的力量,似乎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思想,不是不曾走远,而是一直都未曾离开过,他们就扎根在延安的大地上,就扎根在延安人的心里,繁衍着一茬茬的心灵风景。
进入新时代,宝塔山下的革命圣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座城市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更展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速度与力量。在这里,你不仅能品尝地道美食、享受一流的旅游服务、体验到延安的独特魅力,更能感受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飞速发展。
于是在红色圣地又多了一处风景,那便是延安新城。行走在延安新城,放眼望去,城镇之变、工业之变、住房之变、民生之变……延安新城的主色调由黄变绿,已成为圣地崭新的一角。
我和姑姑并肩站在新城山顶上,穿着属于自己风格的服装,见证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共享美好时光。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作者简介:白东芹,延安市作协会员,中国化工作协会员,陕西省能化作协会员,有作品刊发于《学习强国》《榆林日报》《延安作家》《路遥文学馆》《延长石油报》《散文之声》《作家在线》等多个微刊网络平台和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