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川流,长风浩荡。在阔步迈入现代化的进程中,《陕西煤炭》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与行业同行,记录和见证着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为陕西乃至全国煤炭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陕西煤炭》创刊40周年之际,“能源起点”公众号特推出“《陕西煤炭》这40年”征文活动,煤炭系统老领导、编辑部前辈和期刊相关人士踊跃投稿,撰写文章,诉说肺腑之言,共忆奋斗历程、共绘梦想蓝图。文章将在本公众号陆续刊发,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分享、点赞和收藏。
本期刊发——王成祥《主编岁月》。
第五任主编余子彤将《陕西煤炭》主编的重担交给我已经7个多年头了,老主编说:“我已经超期‘服役’在这个岗位上干了10个年头,精力和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媒体发展需要了,你年轻,又有从事报纸记者工作的经历,一定能把《陕西煤炭》办得更好。”
老主编语重心长地嘱托后,又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我好长时间,此时的我顿感浑身上下很不自在,知道这是老主编对我的信任,更多的是期待。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陕西煤炭》,因为供职的是政工宣传岗位,新闻宣传与科技论文撰写有很大的区别,专业性特别强,所以接触甚少。深度了解《陕西煤炭》,还得从担任主编说起。自己在新闻宣传工作岗位上干了大半辈子,没有想到在知天命的年龄之后,转型煤炭科技,竟然担任陕西煤炭系统乃至在整个煤炭行业知名度不凡的科技期刊的主编,纯属偶然。
2015年7月,一个骄阳似火的下午,我和现任执行主编谈美娜推销当时供职的《煤炭》杂志(内刊号),路过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朱周岐(时任陕煤集团副总经理)办公室,顺便推门进去,自报家门。朱会长拿着新出版的《煤炭》杂志连声称赞好,并喜出望外地说:“《陕西煤炭》你们知道吗?”
“是评职称发表论文的阵地,煤炭系统的人都知道。”“知道就好,这本期刊是协会主办,目前编辑部正在新老交替,老编辑要退下来,急需懂行的新人接班,我正愁找不到合适人选,你们正好办杂志,有经验,愿意接这活儿吗?”我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顺口答应了下来。
出了朱会长的办公室,我仔细一想,感觉答应得缺乏考虑,有些突然。长期的经验告诉我,办杂志是一项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而且非常谨慎的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况且我还担任《煤炭》杂志主编,离开就意味着瘫痪,这是其一。
还有致命的硬伤,《陕西煤炭》的稿件性质和社科类杂志的文章天壤之别,要识别图标和密密麻麻的数据,必须要有专业知识做支撑,所以前几任主编几乎都是煤矿专业出身,有着科技工作者的经历。实践证明,技术类杂志必须让懂行的科研人员把关。而领导的信任,主编竭力推荐,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一个外行人来干,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特别是技术应用类科技期刊的考评标准和社科杂志有本质性的区别,自己能担当此任吗?
思前顾后,还是打了退堂鼓。在忧虑说出去的话怎样收回时,我给搞煤炭专业的老同学打电话,顺便说了《陕西煤炭》的事儿。老同学毫不犹豫地说:“这活儿绝对有内容,赶快接下来,比你干巴巴地编新闻报道充实多了。”隔行如隔山,卖瓜的不会说瓜苦。我只重申技术类的我根本不懂。“不懂有人懂,可以聘请懂的人干,小说都能写出来,这算啥。”老同学加重语气说。
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挑起了《陕西煤炭》主编的重任。
▲ 《陕西煤炭》老编辑座谈会
一心没有二用,我很快处理好与《煤炭》杂志的关系,走马上任。视杂志为生命的余子彤主编和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交接,并希望《陕西煤炭》通过我的努力再上新台阶。煤炭系统的老领导曹文甫,一直关心期刊发展并在转型期为刊物做出重要贡献的高新民副会长、宁新民秘书长,就如何将这份期刊办得更好,以及在陕西煤炭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找我进行了专门的谈话,陕西省煤炭研究所领导为期刊办公无偿提供便利,使我更加了解这份刊物在陕西煤炭系统的分量和意义,无形增加了我对办好《陕西煤炭》的责任感。
承担一份责任,肩负着一种使命,从事一项陌生的工作,我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当时老编辑已经离开了岗位,仅剩的一名老编辑还在休病假,我和从中煤西安设计研究院聘任的王普舟老师和新聘来的一名学习外语的大学生苏颖组成了新的机构。
科技期刊有其出版标准和规范。我们在忙乱中既收稿又分类审稿、编辑校对,按照社科类期刊和报纸的出版流程编辑科技期刊,其中没少和排版公司、印厂发生口舌,以无知者无畏的心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必然走进死胡同。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和苏颖支撑起了《陕西煤炭》的编校、出版、发行工作,我们没黑没明地干,干中学,不厌其烦地向老科技工作者请教,经过半年时间的熟悉,终于在断层式的接班后,没有影响期刊的正常出版。等休假的李俊莉副主编和招聘的新人先后到位时,杂志编校已经走上正轨,杂志的质量和包装得到煤炭系统科技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 《陕西煤炭》创刊号 & 40周年
今年是《陕西煤炭》创刊40周年,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度过了7个年头。2015年10月,余主编把接力棒交给我的那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绝不负众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陕西煤炭》再上一个新台阶。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陕西煤炭》办刊宗旨不太明晰,新闻出版部门也多次指出,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刊物质量。不是历任主编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而是有着历史渊源,期刊在2001年更名后,吸收了《陕煤经济》经营管理等内容,导致杂志的定位模糊。
随着煤炭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应用,煤炭企业已经从传统的高危行业转变为科技型的高效安全矿井,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来到煤矿实现人生价值,给传统的煤矿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许多煤矿占据地域和人才资金优势,逐步向以科技和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企业转变,建设高产高效数字化矿井。
▲ 《陕西煤炭》编委会座谈会
我结合期刊承担的责任,确定《陕西煤炭》是重点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技术应用类科技期刊,制定了“传播煤炭科技信息、促进煤炭科技交流、推动煤炭科技创新、服务煤炭科技人才”办刊宗旨,从此《陕西煤炭》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7年来带领编辑部同志不懈的努力,杂志高质量论文数量显著增多、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的实践证明,办刊宗旨符合煤炭工业转型发展的需要,符合《陕西煤炭》的实际。
调整后的《陕西煤炭》论文刊登量显然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我参考同类期刊的载文数量,在量上做文章,将页码由144页增加到现在的200多页,载文量由每期45篇增加到54篇左右,在封面设计和印刷上做了必要的调整,编辑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好评。
▲ 编辑部成员与印刷厂负责人就文章版式问题进行交流
质量是期刊生存发展的立足之本,任何必要的形式都是为质量服务。一代一代《陕西煤炭》人传承质量为王的理念,努力将期刊做精做好。作为后来者,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松懈,只有在创新中继续前行,才能不负使命。
在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从体制创新入手,引进人才,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面向社会招聘年轻编辑,充实队伍,打破长期以来聘请离退休人员的格局,同时,采取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审阅稿件,扭转编辑队伍老化、专业知识薄弱的现状。通过7年多的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编辑部实现了新老编辑的平稳交接,90后已经成为编辑部的主力军。
▲ 编辑部成员与西科大老师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质量为王,经营为本。作为党领导下的媒体,不论是新闻还是科技,报纸还是视频,网络还是电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是媒体的根本属性。同时,科技期刊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具有商品的属性,有经济支撑,才能办出一流的期刊。而《陕西煤炭》原来的运行模式,决定了刊物是轻资本、低费用运行,一度经营异常困难,被新闻出版部门下达了限期整顿通知。
如何才能摆脱困境?首先恢复了已经停止5年的广告刊登业务,外聘广告公司承揽广告,核算运营成本,提高期刊定价。并将自创刊以来的免费赠阅改为订阅、赠阅相结合,当年就取得了明显效果,确保了编辑部的正常运行。
尤其是杂志订阅,除取得了客观的收益外,最重要的是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也缓解了制约期刊质量上台阶的稿源短缺问题,编辑有了选择的余地,稿件录用率由85%降低到20%多,且基金项目论文成倍增加。
同时,根据国家倡导融媒体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平面媒体面临挑战,在广告和发行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注册了陕西煤炭杂志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陕西煤炭》积累的资源,拓宽为基层、为一线、为科技服务的空间。
▲ 部分广告业务(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除本身承揽书籍出版、报告文学撰写、画册策划印制和各种视频脚本的撰写、论文写作培训外,先后和知名的文化公司横向合作,为煤炭企业拍摄专题片,和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杂志)联合举办征文活动,和大型煤炭企业及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长期协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受到了上级和同行业的肯定。
为了适应融媒体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挑战,结合《陕西煤炭》实际情况和陕西煤炭科技发展的需要,创办了陕西煤炭网,注册“能源起点”公众号,并招聘新媒体编辑人员,使《陕西煤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多条腿走路,拓宽服务功能,使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指数直线上升,综合排名处于省级同类期刊的前列。
▲ 《陕西煤炭》媒体融合发展实践
《陕西煤炭》能走到今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主管单位大力支持,主办单位鼎力相助的结果,更是广大的煤炭企业、协办单位、历届编委会成员参与和指导的结果。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仅凭编辑人员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很难支撑起这个承担传播科技知识的平台一路前行,没有煤炭系统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论文作者)的稿件支持,《陕西煤炭》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陕西煤炭》创刊40年之际,我代表新一届的编辑部全体人员对长期以来支持《陕西煤炭》期刊发展的各级煤炭企业,各位领导和科技工作者、论文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 作者简介
王成祥,陕西蒲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会长,《陕西煤炭》杂志主编,铜川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地层深处那束光》《无底的暗洞》,长篇报告文学《陕西煤老板》,煤矿题材长篇小说《黑与红》等,荣获第六、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首届全国煤炭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