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矿
文/王保林
确切地说,我是一个念旧的人。
自从离开老矿,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这里了。这些年,每每路过中心街上的老矿,我都会有意无意地朝着矿大门瞅上几眼。有时也会情不自禁走进去,在空寂的厂区里,兜兜转转,溜达几圈。说起来,也没什么目的,单纯就是想走走看看,看看那些熟悉的路、熟悉的厂房、熟悉的花花草草……
一
老矿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坐落在人文初祖——黄帝陵脚下的店头镇。作为一家国有煤炭企业,老矿有着四十多年的创业发展历程,更是黄陵矿区开发建设的先行者。在鼎盛时期,老矿有过自己的职工子弟校、粮站、幼儿园、食堂和职工卫生所等,各种功能一应俱全。那个年代,老矿完全就是一个小社会。
据记载,1973年至1974年期间,老矿的前身原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第四工程处,曾被上级命名为“铜川快速掘进七队”,在铜川矿区陈家山煤矿的建设施工中,以全岩斜井月成巷452.1米、605.2米的成绩,两次刷新过世界煤炭掘进施工纪录。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老矿人的先进事迹在行业内广为传颂。
作为原煤生产的老大哥矿井,老矿曾是原陕煤建司“北上乔山”,即向陕西省北部的乔山地区进军,寻求生存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陕煤建司早期发展阶段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在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建矿初期,老矿主要以矿建施工为主,工人以陕北籍、河南籍者居多,后来陕南籍和关中地区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在工人群体中,有学校分配的学生、有部队转业回来的军人、有接班的矿工子弟、有招来的农民协议工……他们来自不同地域,操着不同的方言,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教育背景,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煤炭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
也许是地处陕北与关中交界处的缘故,那些来自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老矿人,不仅有着煤炭人特有的“三特”精神,还有着革命圣地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色”血脉,有着轩辕黄帝“自强不息”的“黄色”文化基因。一代代老矿人,怀揣梦想,赓续传承煤炭精神,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业绩。
八十年代,老矿算是镇上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乃至在延安地区也有着不菲的名气。当时建的五层高的机关办公楼,号称是延安周边办公设施最高的建筑物。由于地处镇中心街,商业氛围浓,企业效益好,老矿人工作稳定又是“铁饭碗”,周边农村和地方企业,方圆十里的女孩子,都会以嫁到老矿为荣。老矿里的姑娘后生们,也是一时“洛阳纸贵”,无论高低胖瘦,黑白美丑,都是“香浡浡”。
当然,老矿也有过苦焦的日子。在煤炭市场不景气的那些年,老矿最长时间有过八、九个月发不了工资的现象,矿工们每月只能拿到几十元不等的生活救济金,即便是如此,原煤生产任务依然月月能够按时完成。为了生活,老矿人凭借着地处街镇商圈的优越条件,过着“亦工亦农又亦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副业。下班后,有人上山种地、有人在街上摆地摊、也有人做着小商小贩的活计,老矿人工作生活两不误,硬是挺了过来。这种永不服输,迎难而上,思变求进的特质基因,后来也成就了老矿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四十多年里,老矿的煤炭开采由最初的炮采炮掘,到机采机掘,从普采到高档普采,再到综合机械化采煤,采煤技术工艺不断迭代升级。开采的井田由中厚煤层到薄煤层,由薄煤层到极薄煤层,越开采越远,越开采越薄。期间,老矿多次遭受周边小煤窑的蚕食破坏,经常处在险象环生的境遇。敢打敢拼的老矿人,面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重重困难,砥砺前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四十多年来,老矿人坚守在煤矿,奉献在大山,远离家乡,拖家带口,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自己的身躯和汗水,书写了属于煤炭人的壮丽篇章。他们欢送过毛主席纪念堂前的13棵青松,支援过唐山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曾涌现出了数位省(部)级劳模,有人还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
进入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企改革深入推进,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老矿所辖的医院和学校等单位相继从老矿母体中分割了出去,所属的煤炭销售、物资供应等业务也被上级不断优化整合,老矿逐渐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生产车间”。后来,老矿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几经沉浮,最终在十年前的去产能中,因资源枯竭,被上级确定为关停矿井,正式完成其历史使命。
老矿的历史,映射着时代的变迁,写满了“波澜壮阔”,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承载了许多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历史中的老矿,有过辉煌,也有过低潮,有过艰难的阵痛,也有过重生后的跋涉。从基建施工到煤炭开采,从经营承包制到“公司化”改革,从国有全资到员工持股,从政策性破产到关闭退出,下岗潮、分流潮、重组兼并、成建制划转……每一次转型,每一次改制,每一次变革,都紧跟时代的脚步,站在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最前沿。
如今,老矿的井口已被永久性封堵,井上下的运输轨道也已经被拆除。往日里,进进出出上下班的矿工早已不见了踪影,厂区拉煤车辆的嘈杂声、选煤楼上的机器轰鸣声……也已经销声匿迹了,恍如隔世一般。若是没有地面输煤廊道和栈桥还在那坚挺地矗立着,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经是一座煤矿,曾经为千家万户送去过光和热,也曾有过自己不凡的辉煌。
可以自豪地说,老矿就是一座创造奇迹的煤矿,是一座英雄辈出的煤矿,是一座有故事、有情怀的煤矿。虽然历史短暂,却也无比辉煌,且依然厚重。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老矿终究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
十年前,老矿关停后,我被组织安排,继续留在了老矿,处理关闭矿井的历史遗留问题。相对矿井生产时,闭坑后续工作较为清闲。这也让我有了大量的时间,静下心来,重新复盘和思考这些年走过的路,和老矿的点点滴滴……
作为煤二代,1994年学校毕业后,我和大多数煤矿子弟一样,子承父业来到矿区。当时,原本工作单位并不在老矿,因企业兼并重组,才被转岗分流到这里。老矿完成改制后,我又调离了老矿。多年以后,也许是机缘巧合,又再次回到了老矿。说起来,也算是一种缘分。前前后后,两进两出,老矿实施政策性破产和去产能关闭退出,我都赶上趟儿了,既是亲历者,又是参与者,同时也是见证者。
2002年前后,老矿开始实施政策性破产,当时我还在老矿的上级机关工作。记得当年老矿人只有两条出路可选,一条是以买断工龄的赔偿金作为原始股本,持股参与企业改制重组;一条是享受一次性安置政策,拿经济补偿金离开企业。现在想来,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一种煎熬。这也许是最后我逃离老矿的根本原因。
当然,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老矿去产能关闭的事。相比较第一次离开老矿,这次对我的感受极为深刻。我在这里工作了近四个年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与矿工们一起三班倒,同时上下井,穿梭于“黑白世界”之间。说来,时间也不算长,老矿的兴衰荣辱却已融入到了我的生命当中……
在老矿轰轰烈烈、吵吵闹闹的关闭中,我两次进省城、赴北京,平息化解过矿工群体性上访事件;因调解工伤待遇赔偿问题,我曾与矿工家属“协商”到午夜凌晨;为了收购公司职工股权,我多次走访当事人的家庭,遭遇过冷眼,吃过闭门羹……个中滋味,酸甜苦辣,都已化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对于这段经历,我曾有过抱怨,也有过不满,但更多的还是感念。记得著名作家路遥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只有在井下生活过的人,才懂得阳光的价值”。的确,老矿让我体验到了煤炭人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
我见证了老矿的重生,也经历了老矿的退出。老矿是我走向领导岗位履职的第一站,这里是我学习进步成长最快的地方,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拿到荣誉最多的单位……这里有我的奋斗足迹,也有我的高光时刻,有过太多的不舍和怀念。
也许有爱,所以感动;也许经历,所以感怀。于我而言,走进老矿,似乎就是一种执念。如今的老矿,早已人去楼空,到处长满了杂草,一眼望去尽是残垣断壁,如同一位垂暮的老人,孤独而落寞。走进老矿,常常让我心生悲凉。
还好,老矿的选煤楼还在,井口调度室、区队联建楼、锅炉房、职工食堂……曾经的印记大都还保留着,可以聊以慰藉。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一次次走进老矿,经受情感的割舍与离别的伤痛,去阅尽老矿沧桑的容颜。莫非还有不舍之情,抑或对老矿的过往,还未释怀?!我想,除此而外,真的不会有其他缘由了!
在我的心里,常常有种强烈的预感,那些老矿遗留下来的工业遗迹,或许在明天,或许在后天,终将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在这片“黑金”沃土上,也终将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未来可期,生活可盼,本不应该再执念于一座逝去的老矿。这样的情感依恋,这样的执念,也许大概就是“煤二代”的一种矿山情结吧!
矿井关闭后,我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梦中反复出现老矿的身影。有时梦到自己在井下焦急地寻找升井的出口,有时梦到自己在巷道里走着走着,突然老矿就不见了……奇奇怪怪的画面,让我一次次在梦魇中惊醒。老矿像一块巨石一样,压在我胸口,压得我几乎无法呼吸。
三
七年前,关闭退出工作进入后期,我再次离开了老矿,被分流安置到一家矿区新建单位。新单位距离老矿很近,走路的话,也就十多分钟。这些年,虽然离开了老矿,我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老矿。无论多忙,总是要抽空到老矿走走看看的,即便是匆忙路过,也会远远地瞅上几眼。尽管心情常常纷杂,甚至可以说是五味杂陈,百般纠结,有时还会有种无以名状的酸楚。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转眼,老矿关闭近十个年头。昔日的老矿人,有人选择了自谋职业,有人继续在老矿留守,但大多数人还是被分流安置到矿区的角角落落,踏上了新的征程。人们常说,“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相信经历过挫折和苦难的老矿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一直秉承煤矿人的“三特”精神,在各自的天空中灼灼而亮。
于我来说,走进老矿,就是一种牵挂,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思念。
还记得早些年,有一首非常火爆的情歌叫《如果爱忘了》,其中有一句歌词这样唱到,“总有些牵挂 旧的像伤疤,越是不碰它 越隐隐地痛在那。”的确,往事如烟,落下的总是最深的情感。那些尘封在记忆里的陈年旧事,那些过往的是是非非,虽然会随着时间流逝,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却注定成为了我一生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因为我是一个喜欢念旧的人。我知道,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细细想来,人,这一生,仰首是春,俯首是秋。其实念旧也不算是什么坏事!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人的眼睛是要向前看,心里面若还能装下些许的念想,并时常咀嚼一下,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走进老矿,皆是故事。在冷冷清清的老矿里,任思绪蔓延,有落寞、有感伤、有空虚、有寂寥……感悟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