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地学、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CCAJ 数字化优秀期刊

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

陕西省科技期刊精品期刊

永远的沃土

发布时间:2024-08-30编辑:世君

永远的沃土

/白东芹

 

  华灯初上,闲沏一壶茶,倚窗而坐,整个小镇的景色一览无余。一首唢呐版的《黄土高坡》,曲调激扬、韵味十足、悦耳动听。“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是炎黄儿女在为黄土唱歌,为黄河歌唱。

  一边沉浸式聆听,一边点击岁月的鼠标,眼前呈现出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烟熏的窑壁、斑驳的青苔、脱落的墙皮、枯老的红枣树、温暖的土炕、黝黑发亮的灶台,构成一幅古老延绵的乡间生活图。

  此场景虽已逐渐淡出我的视线,成为遥远的记忆,却又是那么刻骨铭心,挥之不去。它铭记着一种历史,关于生存,关于繁衍,关于命脉的延续,关于文化的传承,一种生生不息的文明。“地”,土也,“坑”先有土,“土”是地坑院的基和魂。追溯人类远祖,自然与窑洞分不开,脚下的黄土地,厚重无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色代表的是尊贵、庄重、浑厚,是希望之色、丰收之色、温暖之色,是大地的底色,更是国人的肤色。陕北的窑洞自然是黄河文明的一部分,历史悠久而辉煌。

  陕北的村民们修房建屋不像辽阔的草原所营造的毡房和蒙古包,也不像广袤的平原修建的瓦房和四合院,更不像江南水乡临水而筑的别致阁楼。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据知,“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识、改造、利用黄土“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林木稀少,沙石稀有,青砖产量极少,异常昂贵,平常百姓不敢问津。厚实的黄土有很好的直立性,不易裂缝,是上天赐予高原人优良的建筑材料。因而无需太高的成本、手艺和繁难的工序,只要有力气,一把镢头、一把铁锨,靠勤劳的双手就可以箍经济实惠的窑洞。

  窑洞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更是朴实农民的象征,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洞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凝聚了农民所有的喜怒哀乐。

  窑洞是农民的宝,冬暖夏凉,节能环保,隔音效果佳,照应了农家人不宽裕的生活,同时满足了农民憨厚的虚荣心和满足感。年长者骄傲地说:城里人能比咱?夏天城市的楼里热得像蒸笼,咱这窑洞凉快得还要盖棉被。雪花飞舞的三九天,盘腿坐在暖窑热炕上,喝着自制的稠酒,嗑着无公害的瓜子,惬意极了!

  作为生于陕北长于陕北的我,离开家乡已20余年,从记事起家里就有五孔窑洞,这里有我编织的童年故事,一只燕子、一块橡皮、一篓猪草,一场小雨,一群大雁,一场风暴……看似微不足道,却载着我的快乐、梦想和追求。随着网络的盛行,家族群里经常能饱览家乡的照片,让我感慨万千。

  窑洞里留下父母一生的汗水,还有我剪不断的手足情。母亲是一名农村小学老师,依稀记得我家土墙上写满了母亲情真意切的名言警句、人生随笔感悟。诸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庄户人家是很少能感受到的文化氛围,浓厚深沉,书香四溢。

  白天忙于劳作的母亲,夜晚在一盏微弱的煤油灯下,一边为我们姐弟三人缝补衣服、纳鞋底,一边教我们识字、画画。我们姐弟仨盘腿围坐在炕上,抢占灯光前仅有的位置。一次,妹妹靠近灯的距离格外近,母亲害怕妹妹撞到煤油灯,诙谐地说:“艳儿,灯能吃吗?”懵懂的妹妹还反问道:“连灯芯芯吃了吗?”

  咿咿呀呀的读书声在窑洞里回荡,我最为记忆犹新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仿佛只是神话传说。微弱的灯光下黄泥巴为粉笔,炕栏石为纸张,我把蝴蝶画得栩栩如生,能歌善舞的妹妹最爱唱那首《黄土高坡》。父亲在一旁默默地干着农活,厚茧丛生的手掌剥着一层一层玉米,生怕惊动到识字、算算术的我们。受到父母赞许的我们信心倍增,父亲信手抓来几把红枣塞给我们,一家人沉浸在其乐融融的窑洞里,处处渗透着庄稼人特有的文学智慧与才能,这种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为儿女树起了楷模。

  如今,“弃窑下山”“别窑建房”“离窑就城”成为当前黄土高原上的主要潮流。窑洞,从最原始的居住作用逐渐演变为一种观光型的人文景点,我们村子已经被规划为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父母已年迈,他们用沟壑纵横的皱纹,书写人生的风霜,涂抹着世世代代对生活的期盼,夯实着祖祖辈辈对未来的憧憬,一个个院落、一孔孔窑洞、一个个梦想、一轮轮沉浮、一次次坚守,默默地渗进了土层。日积月累,年年岁岁,装点了流金的华年。

一个洞,一个家。穹顶遮雨,以土挡风。窑洞,孕育了中华民族“家”的文化。追寻历史印迹的殇,震撼着我的灵魂,空旷,苍凉。他们不曾远去,生活气息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作者简介:白东芹,延安市作协会员,中国化工作协会员,陕西省能化作协会员,有作品刊发于《学习强国》《榆林日报》《延安作家》《路遥文学馆》《延长石油报》《散文之声》《作家在线》等多个微刊网络平台和纸媒


第12期总第200期
2023年1月2日
ISSN:1671-749X
CN:61-1382/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