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川流,长风浩荡。在阔步迈入现代化的进程中,《陕西煤炭》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与行业同行,记录和见证着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为陕西乃至全国煤炭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陕西煤炭》创刊40周年之际,“能源起点”公众号特推出《陕西煤炭》这40年征文活动,煤炭系统老领导、编辑部前辈和期刊相关人士踊跃投稿,撰写文章,诉说肺腑之言,共忆奋斗历程、共绘梦想蓝图。文章将在本公众号陆续刊发,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分享、点赞和收藏。
本期刊发——谈美娜《煤的遐思》。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虽不是千里马,但《陕西煤炭》杂志主编王成祥一定是我的伯乐,是他让我了解了煤炭行业,走进了科技期刊的大门,也让工作之路愈加坚实。
王主编做事雷厉风行,安排工作要求必须“刀下见菜”,不喜拖拖拉拉,这和他的军人出身密不可分。王主编在煤矿井下一线干过十一年,当过《中国煤炭报》记者,撰写的报告文学体裁作品在煤炭系统首屈一指,获得首届全国煤炭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第六、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他丰富的阅历和干练的作风影响着编辑部每一位年轻人,让大家时刻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坚守责任的力量。
▲ 《陕西煤炭》主编王成祥
我现在仍清楚地记得,2016年9月初的一天,我在新媒体公司上班,接到王主编的电话,让我考虑下到《陕西煤炭》来上班。当时我还很犹豫,一是新媒体发展势头很好,年轻人多,比传统媒体有生气,有创意,吸引力更强;二是自己内心也很胆怯,文科出身的我对煤炭的了解,仅限于之前在《煤炭》杂志的认知,对期刊的了解也多为社科类期刊,2015年我到过《陕西煤炭》编辑部,看到一篇篇煤炭技术应用方面的文章,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对行业术语毫无概念。
晚上回到家,辗转不能眠。想到之前在《煤炭》杂志时,王主编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了解到矿山建设的意义、煤矿独有的文化、矿工这一特殊群体,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便不再犹豫,决心到《陕西煤炭》编辑部来,继续向王主编学习,将期刊办好。
等到了编辑部,我才真正体会到要办好一本期刊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可以说我刚来的近一年时间都是在紧张与焦虑中度过的。刚来就赶上当年第五期与大柳塔煤矿专刊同时进行,在熟悉流程的同时必须尽快进入角色,压力很大。既要校对、还要写稿,同时兼顾版面费登记、广告对接、印厂对接、作者沟通、期刊邮寄等诸多事宜,晚上自己抽空学习煤矿相关知识,用焦头烂额来形容当时的工作状态一点也不为过。这其中有苦有甜,有艰难有收获。
▲ 认真工作的王普舟老师
刚到编辑部我同王普舟王总在一个办公室,王总虽然话不多,也已经退休好几年,但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很关照年轻人,只要有不懂的问题,他都会耐心、细致地讲解。许多要与矿井实际结合才能理解的知识,都是请教王总才弄明白的。这位教授级高工的渊博知识及素养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我自己更是从内心对王总充满敬意。
在逐渐熟悉编校业务的同时,和排版老师对接沟通却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我和王主编、李俊莉老师、苏颖老师都去过排版公司,当面沟通版式问题,经常为此吵得面红耳赤,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把期刊办好。排版老师调侃说:“《陕西煤炭》的编辑就是较真。”
▲ 李俊莉老师与大家一同探讨文章版式问题
这句话倒是没说错,我记得当时苏颖老师主要负责收稿、翻译、财务等工作,我和李老师负责编校工作。苏老师不仅人长得漂亮,还非常勤奋,每天都给人一种清新优雅、活力充沛的感觉,在工作上更是细致严谨,不容许有丝毫马虎,她常为一个单词、一组术语到二楼陕西省煤炭科学研究所肖永福总工那请教、交流学习,确有一种“较真”的精神。
肖总是采煤专业出身,对煤矿非常熟悉,英文水平很高,一直担任《陕西煤炭》英文译校,对期刊有着很深的感情,人也很随和,对年轻编辑可以说是倾囊相授,无所保留,得到各级领导和编辑部同仁的一致认可。虽然肖总现在已不再担任英文译校,但又接过了审稿的重担,继续为期刊奉献智慧。
▲ 陕西省煤炭科学研究所总工肖永福
李老师更是“较真”得厉害,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按照规范走是坚决不允许的,这也给编辑部认真严谨的工作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李老师从风华正茂到年逾古稀,一辈子都奉献给了《陕西煤炭》,退休之后还手写完成了编辑部40年纪事,为年轻编辑树立了标杆。
她说:“我干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其中有过困惑,有过委屈,但看着一本本期刊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这也是一种幸福。”
2015年由中国期刊协会举办的推荐“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活动,陕西省有19人荣获“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荣誉证书和纪念章,李老师获此殊荣。中国期刊协会的颁奖词是“李俊莉同志:中文期刊二百年铸就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万里长城。您的足迹在这里留下,您的奉献在这里凝结,您的精神在这里闪烁,这里是您永远的念想”。我想这是对李老师大半辈子付出的最好注释。
▲ 李老师荣获“从事期刊出版工作三十年”纪念章
时间不语,却承载了所有的梦想;岁月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的努力。在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在老编辑的熏陶感染下,编辑部不忘初心,传承优良作风,在实现新老编辑平稳交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办好办活期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王主编的推动下,编辑部不断加强制度管理,勇于创新,建立了良好的用人机制,黄红侠、王维斋、张娟玲、冯乐乐、张希阳、王晨……不同专业背景组成的年轻团队,在《陕西煤炭》这一平台上磨砺成长,虽然性格各异,但对待工作都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坐得住冷板凳,这恰恰是编辑不可缺少的品质,亦是期刊前行的不竭动力。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陕西煤炭》获第五、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特色期刊奖”,连年被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CCAJ)评为“数字化优秀期刊”,列入地学、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主编王成祥被中国煤炭学会聘任为“中国煤炭学会第二届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委员”。我个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获得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优秀青年编辑奖,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学工作者。我想这是团队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一步一脚印,一年一台阶。一本本浸染着编辑热情与创造的期刊开启了编辑部创新发展的新步伐。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会长、《陕西煤炭》法定代表人朱周岐非常重视编辑部的发展,多次为期刊发展指明方向,组织召开编委座谈会,邀请煤炭系统各单位为期刊发展建言献策,解决期刊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也为年轻人创造宽松环境,搭建成长平台。
“我年轻时的梦想是做好一名技术员,后来通过不断的磨练学习,管安全、管生产,走上领导岗位……”这位煤炭战线上的老领导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编辑部的年轻人要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积极进取,创造更大的价值。
▲ 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领导与编辑部成员合影
2022年是《陕西煤炭》创刊40年,编辑部各项工作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期刊录稿率24.17%,广告刊登量、设计水平年年有提升,期期有精彩,发行量为历年最高。历时两年整理编撰的37万字的《陕西煤炭40周年纪事》印刷成书。承揽的各类文化产品,成果丰硕,仅今年就对外设计印制书籍15册,看着一本本精致大气的书籍是自己一字一句推敲修改过的,觉着那些熬过的夜加过的班都是值得的。
在这个充满温暖、希望、力量的平台,我们传承前辈精神,聚合众力,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用行动为陕西煤炭增辉添彩。也祝愿我们的《陕西煤炭》永存赤子心,不坠青云志。
▍ 作者简介
谈美娜,陕西临潼人,中共党员,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秘书长,《陕西煤炭》执行主编。荣获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优秀青年编辑奖,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