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先辈们辛勤劳作、积累财富,是在保证自己生存的前提下,为后辈们生活幸福打好基础,使后辈们不再经历为生存基本物质条件、衣食住行而劳累奔波,能够有更多的精力追求更高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发生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时代,中国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进步了,生活富裕,物质丰富、物流发达。如今年轻人的生活条件真是令上辈人由衷感慨,真是我们年轻时难以想象的!
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情况下,如果我们教育不到、引导不足,就会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生活中挑肥拣瘦、相互攀比、怨天尤人,不能很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看到年轻职工在集体食堂吃饭挑食、浪费这个事,就令人担忧。那么多品种的饭菜,就是不爱吃,甚至吃的没有剩的多,老想着吃些“垃圾”食品、路边摊小吃,随意叫外卖、下馆子等。单位领导和家长们经常给他们说,外边的饭吃了有风险,不卫生、影响健康成长还费钱,但他们就是听不进去,总觉得单位食堂的饭菜不可口、没味道,变着法地在外胡吃海喝。
近年来,我一直在单位做后勤管理工作,其中最难管的就是职工食堂。为了管好食堂,也可以说绞尽脑汁。每次到基层调查、座谈时,年轻的职工们提意见都要说到食堂饭菜质量差、花色品种少这样的问题。在整改解决问题时,我也经常督促食堂厨师们要多用心,多学习,尽量满足职工们的愿望。自己也经常在职工食堂与职工一块就餐。看到每样饭菜都觉得可口的我,与一脸嫌弃、挑挑拣拣的年轻同事们格格不入时,就给职工们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形势教育中也给职工们讲无数革命先烈们吃着粗茶淡饭甚至树根草皮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等道理,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食堂生活片段。
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正直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全乡学校合并,十三岁的我和小伙伴一起,要到八里之外的另外一个村里学校上学。那时候的学校食堂,就是为我们这些外村来的学生烧些开水,把馍馏热。而馍是我们每周分周三下午、周日下午分两次从家里背到学校、存在宿舍里。由于家庭情况不同,大家背来的馍也是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家里条件较好的是白面馍,一般同学的馍因为取粉率高而颜色较深,还有因为掺杂其他杂粮而颜色不尽相同。那时候,每周上六天课,周末只休息一天。而我们的住宿不是在学校里统一宿舍内,而是在学校附近村民家里几个同学合伙租住。每天上学到校后,我们每个人分别把自己的馒头装进一个小网兜里,自己放到食堂准备好的笼屉上,再去上课。那时候我们每天都是吃两顿饭。每到放学吃饭时,从食堂笼屉上各拿各热好的馍,就点从家里带来的辣椒、泡菜咸菜啥的,打点开水喝,就是一顿饭。家里情况好点的可以泡点自己带的炒面,做成面糊喝。刚开始几乎每天每顿都是如此,时间长了,同学们可以互相换着咸菜泡菜吃。没什么花色变化,更没有条件挑食。家里远点的同学,有可能周日把一周六天的馍都背来。冬天还好存放些,天一热,过两天后馍就开始发霉,我们就用干净的湿毛巾抹试一下,就那样吃了,不懂、也顾不了什么黄曲霉毒素危害了。记得生物课上,我们年轻美丽的女老师看到我们一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样子,真心地祝福我们,要是每天能吃上半个鸡蛋,就会茁壮成长了。可惜那时候的鸡蛋很珍贵的,每家养鸡产的鸡蛋都要拿去换钱以供生活所需,而我们只是在过年或者是过生日才能看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生活条件能稍好一些。我要到离家将近三十多里外的学校上高中。那时候不用背馍了,每月初用自行车驼上四五十斤小麦,到学校指定的面粉加工点兑换饭票,就可以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主食。那时候我们还有杂粮配额,就是饭票里还有一定比例发热杂粮,就得吃一些诸如玉米面馒头、包谷糁稀饭等。由于家里缺劳力,父亲也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所以生活还是相对艰难一些。每天两顿饭几乎都是一毛钱一份南瓜汤、两个馒头夹点从家里带的辣椒、咸菜啥的。偶尔吃顿面条,带肉的菜一月也吃不到两回,根本没钱在街上吃饭,在商店买包方便面都算奢侈了。记得当年在西安上班的舅舅问我一月伙食费能有多少钱,我简单算了一下,回答道大概就是五元钱吧。舅舅不可思议地再问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塞给我十元钱,说正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尽量吃好点。
1986年我考上了大学。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不好,就报考了煤炭行业的高校。学校每月学校补贴34元钱,省吃俭用,基本上就够生活费,几乎不用家里另外贴补了。由于学校学生多,饭菜的品种少,卖饭的窗口少,每当吃饭时,卖饭的窗口拥挤不堪,全凭拼力气买饭。我瘦弱的小身板根本不是那些身强力壮同学们的对手,所以每每买到饭时,都已经是饥肠辘辘、饥饿难耐了。所以四年过后,养成了吃饭狼吞虎咽、很快扫净盘中餐的习惯,以至于妻子经常批评我属“饿死鬼”出身,吃相很难看、不利消化等。
上辈人的这些经历对于现在的年轻一代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他们振振有词说时代不同了,不能以过去的条件要求现代人的生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就应该这样素心所欲地生活。
建党百年之际,党领导全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我们一定要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教育引导年轻一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多了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的淳淳教导,不在生活上比富裕、物质上比富足,而要在精神上比充实、在追求上比高低,满怀“强国有我,请党放心”豪情,成为民族复兴的追梦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枫斗目标、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