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春秋说铜川
文/王成祥
路遥名著《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当矿工的铜城,就是现实中的陕西煤城铜川。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北方小城,因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被开采乌金的人们打造成一座贡献巨大的英雄城市,被誉为陕西黑腰带上的“煤都”。这里的人杰地灵,英贤辈出。矿工作家姚筱舟创作出了名扬于世的经典红歌《唱支山歌给党听》,受到周总理三次接见的煤矿救火女英雄冯玉萍,十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著名全国劳模张金聚,党的九大、十大代表杨栋、梁思云等许多著名人物都出自这里。铜川产煤久矣,古老的《山海经》里就有记载。追溯到抗战时期,陇海铁路已经分支到了铜川,为前线源源不断的输送煤炭,为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铜川义无反顾的担当重任,苏联专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考察勘探设计,建设西部地区超大型机械化矿井,铜川累计扩建、新建13对大中型国有矿井,形成千万吨的年生产规模,扮演大西北能源脊梁长达四十年之久。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神府、彬长等特大型煤田陆续开发,铜煤的地下资源随着开采逐年枯竭,煤炭作为经济天花板的位置在下降。面对新形势,铜川的新一代决策者与时俱进,积极转型,在新的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历史的天空依然灿烂,那是几代矿工用血汗铸就的图腾——
辉煌的沉淀,奠定未来发展之源
铜川矿务局的第一任局长白占玉由周总理签署任命状。
曾经的铜川矿务局党委书记张铁民兼任铜川市委书记。
从缺煤的国民经济建设初期到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煤城铜川累计为国家输送10亿吨的优质煤炭。
在铜川煤炭开采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作为一个随行者,对在曾经的人和事记忆犹新,所以,在离开煤城的前10年就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围绕煤城写了一些文字见诸报刊,尤其是我的煤矿题材长篇小说《黑与红》出版非同凡响,完成了自己的一桩夙愿。但是,总觉虚构的小说表达不出真切感情。写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增加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度,用文字表达对煤城的敬畏,人生不留遗憾。
50年代,曾经有7位苏联专家来到煤城,设计建设王石凹煤矿。其中一位叫德林钦克的专家回国后,一生的夙愿就是能再来煤城铜川走一走,看一看。专家在煤城工作只有两年时间,他们经历了什么,为何如此留恋?煤矿工人姚筱舟在焦坪煤矿井下800米深处以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创作出了歌词《唱支山歌给党听》,红遍全国。著名作家路遥在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下井体验生活,如何被煤矿工人那种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所感染,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平凡的世界》,成为煤城人的精神标识。
真实的文字记录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类似的记忆就是煤城铜川辉煌的历史,在这样闪光恢宏的历史星空中,煤城煤炭人为共和国的煤炭事业创下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他们的命运如何?这是我写实的动力所在,将自己在煤城的见闻用真实的文字记录,责无旁贷。
我2002年从外市煤炭企业调动到入住煤城的陕西煤炭建设公司,这是陕西最早的煤炭企业,比煤城设市还早四年,计划经济时期这个公司先后建成了铜川矿务局的所有生产矿井和市政工程,包括苏联专家撤走的王石凹煤矿的半截子工程,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铜川、乃至陕西煤炭之父,下设土建、铁路、矿建、市政、水利,工地遍布全国各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驻扎在人文初祖---黄帝陵脚下店头镇第四工程处。他们在铜川下石节煤矿煤气油共生,水火瓦斯并存的恶劣地质条件下,连续三个月掘进超过英国,刷新了世界矿井记录,大学教材延续了几十年无人改写。1976年毛主席逝世,为了表达延安儿女的情怀,纪念堂周围13棵青松就是由四处从桥山采挖送往北京。当扶持延安老区经济发展的罐屯煤矿建设受阻,叶剑英亲自在北京召见四处研究建设方案。
这些成绩只是铜川入驻企业陕西煤炭建设公司派出的一个工程处的荣誉,可想当时煤城铜川地位的显赫。
我90年代在黄陵矿区工作期间,和四处同在一条街道,共饮沮河水,分享桥山绿树成荫的天然美景,从对四处言谈拾零中对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对煤城铜川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爱上了这座为煤炭建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国家级别的大型煤建企业,并融入进去,跟随煤城铜川的发展足迹,记录他的光彩历程。
1998年---2002年是煤城两大煤企的最寒冬期,煤炭市场持续低迷,被迫进入单一的铜川煤炭经济增速转向存量发展的调整期,铜川矿务局的困难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煤炭部领导来陕多次为铜川局破解困局,全国十大煤炭建设企业的陕西煤炭建设公司整体亏损,机关欠发工资6个多月,下属的铁路工程处职工33个月领不到工资,偌大的办公大楼烧不起暖气,数九寒冬,冷若冰霜,年关时节,新华社记者采访煤炭企业贫困户,前边提到曾经辉煌的第四工程处竟然车辆没有钱加油,职工家庭的困难程度让新华社记者多次流泪,自掏腰包一户一户的发钱。还听说在广西北海承揽工程拖欠工程款工人回不来家,几千公里沿途乞讨一个多月的辛酸泪,以及甘肃华亭铁路隧道工程职工变卖随身“家当”凑路费的艰难。90年代煤城铜川的持续寒冬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陕西省长程安东轻车简从,专程陕煤建司调研,并做出重要指示,铜川煤炭企业的困难必须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引起全省的高度重视,想尽一切办法让企业走出困境,让煤炭职工度过年关。
省长调研慰问时我有幸全程跟踪报道,并融入这个为共和国煤炭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牌煤建公司,亲历了铜川煤炭人在战胜贫困,转型升级这段历程的艰难壮举,在困境中奋发图强,为国家多生产煤炭的感人事迹。
煤炭市场低迷,单一依赖煤炭建设生存的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将是死路一条,跳出行业谋发展是必由之路,他们在茫茫的新疆大漠、在高严寒、高海拔的甘肃祁连山之巅,在巴水交汇的勉(县)宁(强)高速公路摆开了战场。这是一个酷暑难熬的三伏天,听说陕煤安装公司哈密项目部中午的地表温度在40度以上,工人们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赶工期。这个项目是酒泉钢铁公司罗布泊无人区开发的新项目,飞机勘探地下有铁矿石,距离最近的哈密市还有100多公里的路程,著名地质学家彭加木从这里走失。另一施工企业职工骑摩托迷失了方向,发现时已成干尸,摩托轮胎也被不明野兽啃吃了许多。煤建工人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极端环境中,住地窝,占酷暑、斗严寒,开辟战场,淘到了解困脱贫的第一桶金。
在中国版图上,一条高耸挺拔的山脉横亘在甘肃和青海之间,她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峰,也是民族精神的巅峰,冰雪融化流淌形成的河流滋润了千里河西走廊绿洲,被古时匈奴称为“天山”的祁连山。这是一座蕴藏无限能量的神山。优质的矿石原料使酒泉钢铁公司驰名中外。酒泉钢铁公司为现代工业铸造优质钢材,需要向祁连山纵深开采,索取优质矿石原料,也许大自然在故意刁难,考验钢铁人的意志。开采优质铁矿石要战胜最恶劣的环境,在终年积雪的境铁山建设黑沟矿区,也就是说要挑战世界海拔最高的铁矿石采场记录。酒泉钢铁公司把这项挑战极限的艰巨任务交给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因为这个公司有丰富的矿建阅历,有多次打破世界矿建纪录的硬业绩。殊不知,此时的陕西煤炭建设公司正在找米下锅,丰厚的大礼包好使雪中的一滴雨,困难再大也要给甲方交出满意的答卷,他们的口号是干酒钢工程,树陕煤丰碑、交天下朋友。
境铁山工程超出了陕煤建人的预料,自然环境之险恶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黑沟矿区位于祁连山之巅,海拔5250米,终年皑皑积雪,建设者们要承受高海拔、高严寒、高辐射、低气压的严峻考验。他们硬是在料峭的悬崖峭壁上搓出了一条挂壁通道,将设备运到从来没有人烟攀登的工作现场,安营扎寨8000个日日夜夜,在长年温度低于30度极严寒气候条件下,刷新了冶金系统竖井施工高海拔、井筒最深、月进度78.9米的三项全国纪录,在冶金系统竖起了铜川陕煤建人的卓越丰碑。
罗布泊被称为生命禁区,是探险家挑战极限神秘之地,探险发现这里储存人类所需巨大的物质能量,包括难以估量的优质铁矿石,有责任有担当的酒泉钢铁公司捷足先登,让不毛之地闪耀出钢都浪花,陕煤建人成为开发罗布泊首选的基建劲旅。
追随奋战在酒泉钢铁建设基地,挑战祁连山恶劣自然环境的铜川煤建人的足迹是我的责任,是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和担当。这是一个炎热的盛夏,从距离陕煤建人罗布泊工地最近的新疆东大门下车,项目经理刘胜利专程从工地赶过来接站,安排住宿登记就是两天,有些纳闷,采访工地住这里干嘛?刘经理说,工地距离这里有300公里的路程,几乎就没有路,咱车根本就没法跑,得搭乘当地汽车公司专门为工地开设的班车,三天一趟。
只能在哈密无奈等待三天,7点钟乘车,抬头看是哈密短途汽车站,300公里还算短途?刘经理说:“在新疆1000公里以上才算长途。到塔城、和田都在2000公里以上,能跨内地的几个省。我们3人的座位全是中间的加座,这还是提前三天预订。除满员外,工地所需的生活用品、施工所用配件把车的前后座位底下塞得满满的。车在新修的柏油马路上行驶了100多公里后就进入罗布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戈壁滩全是发光透亮的黑色碎石,在正午阳光直射下给人的是忧愁的燥热。200公里行程几乎就没有路,司机完全凭经验在石头上缓慢地颠簸行驶,直到下午6点才到达目的地。啊!眼前绿色的井架是那么的雄伟壮观,建设者们挥汗如雨忙碌的身影,轰鸣的机器运转声音划破宁静的旷野,仿佛正在建设一座新城,为美好未来在尽情释放无尽的能量。此地此景,将长途颠簸的疲劳抛到了九霄云外,带有神秘色彩的罗布泊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晴朗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广阔的戈壁延伸到天边,只有站在这里,才能感觉到地天相连的神奇。
我不顾一切地迅速投入工作。我拍照的对象是一群年轻活泼的新一代煤建安装工人,在白云和蓝色井架的衬托下,他们显得格外朝气蓬勃。这些最小年龄只有18岁的年轻人,他们从富饶的煤城铜川来这里创业,脚下踩着让人谈之色变的罗布泊,经受着夏天地表50摄氏度高温、冬天零下30摄氏度严寒的考验,却无所畏惧。他们那晒黑的皮肤、灿烂的笑容激发了我消失已久的拍摄激情。
拍完照片已是下午7时多了,而罗布泊的气温仍高达40摄氏度,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睛。工地领导安排我到甲方指挥部采访,甲方的唐经理全面介绍了工程的概况,对铜川陕煤建在整个项目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陕煤建人除了特别能吃苦外,还有一大特点是特别能忍耐。工程简易开工初期,中标的三家公司两家等不及不干了,后来的两家也吃不了苦,受不了罪,撤人了,只有陕煤建人在忍耐中创出了业绩,为酒泉钢铁公司开拓新疆市场做出了不朽的业绩。
回到罗布泊项目部已是晚上10时多了,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工人们的吃住条件十分简陋,临时绞车房隔开来,既是小卖部也是食堂。几个矿泉水箱子码在一起就当餐桌,听说这还是特意为客人现码的。平时,工人们根本就没有地方坐着吃,都是端着碗蹲在露天,遇到刮大风,碗里全是沙子。
简单填饱肚子后,我们就在甲方提供的6人一间的招待所住了下来。这时罗布泊的温度已从中午的40摄氏度下降到了10摄氏度左右。一夜安稳觉起来已是早上9时多了。送我们出罗布泊的司机齐师傅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经常穿行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已有30年驾龄了。齐师傅善言谈,工地上的工人都叫他活地图。我一路上跟着他学到了不少新疆的地理知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罗布泊神奇般的传说。
这一生能跟随铜川煤建人有幸穿越曾经是无人区的罗布泊,虽然没有体会到无人区的惊险,也算是有了一段难得的人生阅历。回到哈密顿时像到了天堂。这一程不算身临其境,只是走马观花感觉就如此艰难,而煤建工人们长年累月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为国家的钢铁建设事业创业绩,为铜煤建设事业争荣誉,他们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可想而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李白以此诗句来形容秦岭的艰险。当21世纪迎来第一轮曙光的时候,铜川煤炭建设者们在这难以上青天的秦巴山区将要贯通天险,创造业绩。
宁勉高速公路是陕西穿越山岭重丘开凿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多项指标都在实验和探索之中,陕西铜煤建人向地球深处开拓是强项,高速公路第一次涉及,而且工程是全线最复杂标段, 2.9公里含5座大桥和被交通部列为科研攻关项目的双连拱隧道,施工企业最忌讳的土夹互层岩质地质构造贯穿全段,桥梁全是在水流湍急和涨幅无规律的玉带河上架设,如此难度之大的施工环境,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实属罕见,尤其是全线最长的铁锁关双连拱隧道,国内施工没有先例,还要穿越罕见的土夹互层岩质地层,为了慎重,甲方的设计图纸一再变更,使铜煤建标段被正常开工时间退后了5个多月。在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建设者们宁愿脱皮掉肉,也不能拖延工期。摆在他们面前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全线最长,地质条件最为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铁锁关双连拱隧道。从数字看,在高速公路建设里程上,这个隧道很不起眼,长度只有234米,断面206.82平方米,距离地表层7米……为什么被列为交通部重大科研创新项目呢?全要施工全过程监控,提供详实的质测数据,防止并列掘进导致山体压力增大造成坍塌,经理助理张朝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取样分析、随时调整施工方案,摸索出在掘进期间采用回填、支撑泻压、抵消压力集中点等方法保持压力的稳定,通过前探检测,超前加固等措施释放压力,解决了在地表岩石结构复杂,来压规律无序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在同类地质条件下施工积累了经验,为了加快进度,建设者们大胆采用钢模移动平台新装备,使全线最长的铁锁关双连拱隧道在工期缩短了5个月的情况下提前贯通,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二等奖。
勉宁高速公路施工难度最大的就是隧道和桥梁工程,也是影响铜煤建设者们工期进度的主要因素,他们承建的4座桥梁均在水流湍急的玉带河上架设,典型的是两桥改为一座大桥王家塘玉带河大桥,道路不通,在陡峭的山体中开凿场地。天宫还不作美,好像在故意考验建设者们的意志,从开工的那一刻起,就是梅雨连绵,河水涨幅频繁,架设的模板反复冲塌,开挖的桥墩基础不知道淹没了多少次。他们就是在一种施工环境被想象不知道严峻多少倍的情况下,不断调整施工方略,用智慧的汗水和心血树起一个个丰碑工程。
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入驻煤城铜川,在60余年峥嵘岁月中,为煤城的繁荣发展抒写了恢宏篇章,建成了多座生产矿井,在煤气油共生,水火瓦斯并存的超灾害地质条件下,创下石节煤矿月进尺602米的世界纪录,煤建人立足铜川,转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凡是祖国大地有煤的地方,几乎都留下他们的足迹,我作为煤建人特定环境下的一粒沙,感悟的只是冰山一角,那种适应环境,忍辱负重,不被任何困难所屈服的拼搏精神,是这座城市永恒的财富。
融入煤城、融入矿井深处,我顿悟了。
我告诫自己:在人生的长河中,以铜川煤建人的奋斗精神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坎坷;驱除生活里的尘埃;不论遇到再大的困难,记住,煤城铜川就是我的生活源泉。我将深深地扎根在这方泥土里,用文字记录难忘的瞬间,有所作为。
铜川之所以誉为煤城,是以铜川矿务局而得名,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初期铜川矿务局的十三对矿井占全省国有统配煤产量的50%,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煤都,国家西部唯一的一五重点煤炭工程落户铜川矿务局,第一任矿长是周总理签署的任命状,市委书记、市长张铁民兼铜川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期间,每月供应的8瓶茅台酒几乎全都慰问了煤矿一线职工,铜川矿务局的兴衰会直接影响整个煤炭市场的变化。作为一名行业报记者,又身处其中,又具最权威的话语权。
我调煤城第一天,赶上采访王石凹煤矿建矿四十周年庆典。记者一行从铜川出发沿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慢坡上下爬行约半个小时后,车绕到一个山梁上,隐隐约约地就能看见矿区生活区全貌,层层叠叠的建筑占据了一座山,依附山体的家属楼鳞次栉比,在寒冬初升太阳照耀下,是那么得养眼、壮观,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人们称这里是煤城的布达拉宫。不大不小的山头上,除职工生活区外,有小学、初中、高中,2001年在校学生2000多名,还有铜川矿务局的第二医院也落户于此,办公楼、选煤楼、坑木场、井口在山下,与办公楼对称亚洲最长的职工宿舍楼至今也是独树一帜,经济困难时期国家没有钱,提出先井下,后地面,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思路,就是在这样一种建设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王石凹煤矿有容纳800人的矿工俱乐部和职工食堂,可见位置的显赫。
王石凹煤矿40周年庆典活动的这一天,偌大的工业广场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整个矿区仿佛成了欢乐红色的海洋。省市主要领导,参加王石凹煤矿建设发展的历届领导、劳动模范,白发苍苍的建矿老元勋,纷纷就坐于主席台上。也许,时间已久记不清他们是谁,但曾经经历的创业岁月却刻骨铭心。已经超会议预计时间好长时间了,那些老同志还在轮番的发言。当主持人介绍请老矿长雷保生发言,人们立即将亲切的目光投向主席台。老矿长已经80岁高龄了,但满面红光,精神爽朗,整洁的打扮给人一种无限的亲和力。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随后又肃然起敬鸦雀无声,煤城人都知道,雷矿长1938年跟随刘邓大军,打日本,八年转战太行山;参加解放战争,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功卓越的老革命,也是新中国最初的建设者。他是主动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环境,坚决请缨来到王石凹煤矿的。人们不会忘记是雷矿长主管生产扭转了连年亏损局面,将苏联专家撤走后的半成品工程搞成全国煤炭系统先进。他是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两次受到冲击,具有坚强意志和对党忠诚,把毕生的精力奉献国家和人民的老革命、老矿长。雷矿长动情地回忆起了自己身处煤城的点点滴滴,往事说到激动时自己掉下了眼泪,几次哽咽。讲话被阵阵掌声打断。随行老伴怕身体吃不消,让工作人员递条提醒。雷矿长顺手拿起条子声音更加洪亮地说,让我注意身体说要点。我还要说三个问题,会场又响起激动地掌声。当初设计王石凹煤矿的苏联老专家撤离时详细的地质资料交代给西安煤矿设计院,再三叮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才难舍难分的离开了他们为之奋斗两年多的王石凹煤矿,这能说明什么?雷矿长提高了嗓门说,两国政府关系出现了裂痕,而人民是友好的,其中一位专家人生最大的心愿能再到中国,来煤城,眷恋他们曾经付出心血的王石凹。王石凹煤矿之所以在各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简易投产,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实现达产,是一线工人干出来的,矿党政把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不是空喊口号,有实际行动说明问题的,矿上仅有的一辆吉普车是工作用车,也是职工家属的生活用车,不管是矿长书记、军代表,谁下铜川办事,车的后备箱都塞满了给职工捎带采购油盐酱醋的坛坛罐罐,当时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首次在铜川演出,总共只安排了四场,为了让三班倒的一线职工都能看到,矿党政千方百计的做工作,在王石凹矿就连续演出了三场……
会场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为老革命、老矿长对铜川煤炭事业倾注的深厚感情,对付出心血与汗水的这方沃土深情的眷恋激动、喝彩。王石凹煤矿在雷矿长等前辈们提出的“一不等,二不靠,三不埋怨,四不叫,埋头苦干往上搞”,”还有“安下心、扎下根,团结起来闹翻身!”口号的感召下,采煤五区连续七年荣获全国高档普采甲级队,培养出了40多位省部级以上的劳动模范,第九、十届全国党代会代表杨栋、梁思云均出自这里,全国劳动模范张金聚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劳模梁思云还参加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朝鲜参观访问。王石凹煤矿是中国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是煤城铜川的标签,也是陕西省的标签。仅以陕西各地区车牌号为例,铜川牌号为B,仅次于省会西安排序第二,就足以证明铜川当年的实力地位和贡献。
文章写到这里,需回头交代一下王石凹煤矿一些背景资料。
王石凹煤矿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年生产能力120万吨,当时中国西部最大的机械化矿井,1961年建成投产后,受复杂地质结构和设计上大马拉小车的先前不足,再加上煤炭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始终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经过反复的技术改造生产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连年刷新全国煤炭生产记录,为缓解国家缺煤的面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王石凹煤矿和全国煤炭企业一样,经过了连续亏损,煤炭积压,职工连续发不出工资的煎熬。用当时矿长钟欣睿的话说,40年非同一般,是对曲折艰难历程的总结,也是承上启下,重塑辉煌的起跑线,是继往开来,为煤炭事业再立新功的加油站。
新起点、新征程,新千年以后的新一代王石凹人,继承老一辈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走科技创新之路,向机械化要产量,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连续16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安全生产创出了全矿务局的最好水平,直至2017年政策性关闭,如今的王石凹煤矿作为国家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之中,一座全景式浓缩新中国以来煤炭工业史的遗址公园将要对外开放,游人可乘坐罐笼到井下的800米深处,真切感受煤矿工人的伟大与艰辛。
不知道是上苍的有意安排,还是机缘巧合,以记者的头衔煤城铜川采访第一站就是王石凹煤矿,当时别提心情是多么的高兴,也是自己对煤城、对铜川矿务局从相知、相识、再到熟悉,认识像雷保生老矿长这样有故事的人,吸收他们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写出有深度、有温度文章,让煤城的故事在自己的笔下动情入耳,用煤城人的包容和坦荡净化灵魂,成为一名称职的煤城见证者、记录者。我的煤城第一篇新闻以王石凹煤矿40周年作为切入点,竟然被人民日报在2001年2月1日《王石凹煤矿三年解困》在一版发表,文中写道: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的王石凹煤矿,深化改革,走科技发展之路,三年累计实现利润3920万元,一举甩掉了亏损帽子。他们在煤炭持续低迷中,奋起直追,实现二次创业,走科技发展之路,挤出资金上综采设备,实现机械化采煤,全矿日产由往日的百吨左右上升到5400吨,全员工效由“九五”初期的1.05吨/工,提高到2.41吨/工。他们坚持信誉至上,全面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完善了煤质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提高煤炭质量,深度强化服务意识,千方百计的为用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赢得了用户的信赖,一举甩掉了亏损帽子,在三年累计实现利润3920万元的基础上,连续创出了安全生产400天的好成绩,为西北地区老矿区脱贫实现二次创业走出了一条新路。
自那以后,煤城人接纳了我这个身兼两职的行业报记者,一种事业和责任感让我在干好本职宣传工作的同时,完成报社下达的写稿任务,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我在煤城这座挖掘不尽的新闻富矿里尽情的畅游、吸收营养,为煤城煤炭工业的发展贡献一名新闻记者的微薄之力。我几乎跑遍了煤城所有涉煤企业,参与了陕西煤炭建设公司、铜川矿务局成立50、60年的大型宣传报道,每年采写见报200篇的新闻稿件中,更多以反映煤城火热的生产生活中先进的人和事为主,也涉及这座城市在转型发展中的困惑,有的负面文章遭到别人的反对、甚至威胁,有的深度调查报告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为煤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我感到特别的欣慰,为此还出版了两本新闻作品集《图腾如鸿》《冰点》,为自己的记者生涯画上了一个不规格的休止符。
走进黑色,融入生命深处,已不仅仅是震撼
岁月如梭,转眼间已经离开铜川10年了,记者生涯已经成为我人生美好的回忆,但是每想起煤城一起工作生产的同事朋友,日夜奋战在井下800米深处的矿工兄弟,特别是在矿难中遇难的同胞,哪怕是无意碰撞矿难这个词,都能让我撕心裂肺的无所适从,让我灵魂紊乱,在情感失控中难以自拔,煤城人民为共和国煤炭事业做出的贡献用任何语言表达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曾经主政铜川的郭大为书记,选择最显赫的位置,树立了一组煤矿工人的雕像,是煤城的象征,是对煤矿工人的尊重,更是对因公殉职的矿工们永久的纪念。
2004年11月28日,这是一个让煤炭人无法忘记的日子,这是一个让煤城铜川人痛心欲绝,永远铭记,吸取教训的灰色纪念日。这一天,大型现代化矿井陈家山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166名矿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陕西是我国的第三产煤大省,渭北黑腰带上的铜川矿务局独领中国西部煤炭排头兵风光了半个多世纪,可谁知黑腰带极为复杂的地质条件至今还是威胁矿工的生命。统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的五大灾害,制服那一个都需要煤矿工人付出生命代价。比如瓦斯,东部韩城煤矿瓦斯赋存在松软的煤层里面,煤与瓦斯突出时有发生,西部铜川瓦斯与坚硬的煤层共存,抽放非常困难,煤炭自然发火周期短,矿工抱着侥幸的心理,赌博生命,付出惨重的代价,换来血的教训。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侥幸和无奈的心理下陈家山11.28特大矿难发生了,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
这年的冬天非常寒冷,煤城铜川已经是滴水成冰,人们已经居不出户了。而才经历了煤炭持续寒冬,煤炭价格大幅度回暖,对于煤、气、油共生,水、火、瓦斯共存极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陈家山煤矿,煤矿工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生存吃饭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煤价低,生产一吨成本大于售价,地质条件复杂,安全生产投入资金量大,导致连年亏损,欠发工资成为常态,煤炭市场的变化,激活了全矿干部职工冲天的干劲,地下生产条件出现了异常的好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热火朝天的夺煤大战就这样开始了。本来在11月28日以前,全矿的年度生产任务已经完成,国家也没有下达明确的超产指标,有理由度过硕果累累2004的肥年,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度的曙光。而悲剧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人们头脑膨胀时发生了,事故发生之前工作面着火,我国煤矿开采灭火采取的措施是黄泥灌浆、注氮和喷洒阻化剂等方式。但是面对陈家山如此复杂的地质结构,采取常规的灭火手段显得苍白无力,封闭工作面是最安全、最彻底的措施。但这样做损失太惨重了,前几年着火已经把上千万元的设备封闭在里面还没有启封,再封闭对于还正在困境中爬坡的陈家山矿,上千万的资产预示着什么,这是直接经济损失,由此带来采掘比例失调,多则一年,少则也在需要半年调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投入没有任何效益,先不说投入的资金从哪里来,直观的就是全矿1万多名职工家属工资从哪里来?在这里我并没有给决策者开脱罪责的丝毫意思,就是装满箩筐的千条、万条理由也无法逃脱那么多矿工鲜活的生命长眠于大香山脚下,震撼国内外的深刻教训,当然事故的责任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不是文章的关键。要告诉的是煤矿井下作业是和大自然做斗争,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决策和思维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无奈、束手无策。井下已经大面积着火,再加上陈家山高瓦斯矿井,决策者头脑非常清楚,他们深知后果的严峻性,如果不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谁也不想走回头路,封闭工作面,而国内常规的黄泥灌浆等措施,根本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怎么办?利用地表黄土层封闭具有散热、氧化、窒息之效果,但是,必须加快采煤推进速度,形象的比喻,就是生产和火苗燃烧在抢速度,人要超过火燃烧的速度才能脱险。而井下不是跑的问题,矿工还要采煤,采煤的速度要超过燃烧速度的10米、甚至上百米,地层才能断裂产生窒息,让火苗熄灭。
这是多么危险的一步险棋啊!方案竟然通过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全年的生产任务已经完成,煤炭市场非常看好,一时出现紧俏的局面,前五年企业一直在亏损,市场看好从上到下一致意见是多出煤,弥补长期欠账的漏洞,改善生产环境,得到实惠的还有挖煤的矿工,平常上班拿不到基本工资外还长期拖欠,拖家带口靠工资生存,煤炭市场不景气,发不出工资,造成矿工家庭长年在温饱线挣扎,煤炭市场看好,除按时发放工资外,每下一个井还能领到30--50元不等的超产奖,对于穷怕了的煤矿工人,能赶上这样好的机遇,没有人不动心。所以干部职工出满勤,干满点,生产热情异常高涨,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悲剧发生了。
多少年过去了,再提起矿难,人们还是那么的惊心动魄,撕心裂肺的痛苦,当然也有多少个假如,假如、假如,事故就不会发生,这只是假设,假如是如何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人类战胜大自然,挑战极限,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无奈,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科学能驾驭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给人类带来财富,营造希望,在有些方面人类是根本驾驭不了的存在,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应有的惩罚,煤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
惨绝人寰的矿难只能说明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只能顺从自然规律,逆势而行是要承担惨重的代价。
矿难给无数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我是第一时间通过新华社发布矿难消息的记者,也是第一时间赶在现场报道救援进展情况,深感在灾难面前人们的无奈,发出灵魂深处的呐喊:安全重于泰山,生命至高无上。
煤城11.28瓦斯爆炸沉重教训为煤矿敲响了警钟,4年之后的陕西某煤田三对矿井工作面同时着火损失巨大,有陈家山矿血的教训,庆幸没有人员伤亡,三个着火矿井体制不同,而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扑救措施,其中某矿的经济实力雄厚,做到万无一失,直接从地面给井下灌水,待火熄灭后再将水排出来,没有任何安全风险,但是经济损失巨大,整个井下电器设备被淹,灌水排水费用再加上半年多时间的停产,损失3个亿还是保守估算。另一矿考虑本身的经济承受力,他们聘请专家反复论证,以保证矿工安全为前提,将发火区域封闭后注氮灭火,全国也没有在同类条件下的先例,陈家山的做法是雷区,不能碰撞,大胆尝试两种结果,成功与失败,成功了只是设备的损坏,花费最低,失败了再重新设计方案,成功与否,不会危及人身安全。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实施最终取得了成功,为高发火区煤矿防灭火积累了经验。第三个煤矿采取了极端冒险的抢救措施将损失降低到了极限。因为这个煤矿和前面两个都不同,纯粹是股份制煤矿,上千万元的设备如果封闭在里面意味着彻底报废,股民无法接受。所以他们要冒着死的风险从大火中将设备抢救出来,再谈防灭火的问题。由精壮劳力组成敢死队开扑火区,这些人几乎把生命置之度外,和大火争取时间抢速度,成功就成功了,不成功后果不堪设想。不过在那样的一种氛围里,谁都没有考虑后果,谁都没有往最坏的程度想,当然矿方给予的承诺不凡,保障措施表面上还是比较完备,将救护站设在井下,一旦出现窒息立即实施抢救措施,煤矿工人受各种利益驱动的诱惑,以一种不怕牺牲的冲天干劲,硬是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将设备从大火中抢救出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那种惊险的场面不逊色于你死我活的战争,也是煤矿防灭火史上的奇迹。这么惊险的场面始终没有外传,已经过去10多年,这篇文章也算是首次披露,之前还寻找敢死队的亲历者,听他们讲述会更生动,可惜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实现,迄今人们说起那场惊心动魄的冒险,还是记忆犹新,对煤矿一无所知的人们听着简直不可思议,惊讶的头上还直冒汗珠,这绝对是违章冒险的蛮干,拿矿工的生命当儿戏,抱着侥幸的心理违章指挥出现的奇迹。
也许有人要问,明知井下着火,生命难保,矿工为啥还要玩命,钱多钱少有啥用,包括陈家山矿难,火着那么大还在争着上班,实在不理解。
是啊!煤矿工人作为特殊群体,他们在地层800米深处从事别人无法理解的特殊工种,365天生命安全都是未知数,所谓马斯洛人生五大需求理论放在煤矿工人身上显得是那么的苍白、缺乏说服力。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将军对我说:战士们一跨过鸭绿江就没有想活着回来,如果都考虑个人利益,怕死,哪能打出中国军队的尊严,哪还能谈得上保家卫国啊!当然战争是承载民族的历史责任,需要献身、需要流血牺牲、需要英雄,而煤矿井下生产无谓的葬送矿工的生命,那是事故、是违章,是需要追求责任的,正像毛主席对张思德题词说的那样,前线打仗战士牺牲,那是避免不了的伤亡,后方烧炭牺牲,那绝对是不应该的事故,但是他们也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煤矿井下采煤也一样,矿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层深处和大自然做斗争,为人类开采光明,那能没有事故,没有牺牲啊!只是尽量把发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点,而煤矿工人在那种环境中,他们也许和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为了攻下一个山头,把生命看得很淡。笔者有位朋友是煤炭高等学府毕业的高才生,煤矿是他的用武之地,毕业没几年就当上了管生产的中层领导,井下瓦斯爆炸事故了,他作为第一安全责任者,深知井下10名弟兄生还的希望非常渺小,但是他还是不顾一切地冲到井下,结果是和他的矿工兄弟同归于尽。事故定性是违章蛮干,负直接责任。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思考,大学生中层领导应该深知是怎样的一种结局,为啥心甘情愿……这就是煤矿的特殊环境赋予煤炭人的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得到什么荣誉,冒着死都不怕的勇气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煤矿工人。煤城安全检察分局的领导长年奔波在煤矿生产的第一线,给笔者讲述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听的让人胆战心惊,但是又给人在悲壮中一种振奋的勇敢、敬佩。某私人煤矿井下着火已经烧到了井口,井下有多少名矿工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矿主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一下,一级一级的求救,当检察局的专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时,只见一个人浑身上下冒烟,正从火堆里背着一个人往外冲,而且距离着火井口不远处趟着二个人,身上的衣服还在冒烟,等救护队员赶来时三名矿工已经救出及时送往医院脱离了生命危险,在事故追查时,大家才知道救人的是在相临煤矿挖煤的临时工,路过听到求救的呼喊,不顾一切的扑在烈火中救出了3名矿工。事后在工友中大谈他的勇敢,抢救细节,矿上准备奖励他时。旁边的人说,还等奖励,把你送不进监狱都是侥幸,现在正在追查事故责任人,自作主张,冒险下去死了知道后果多严重吗?三人以上就是特大事故,这是严重的违章,知道吗?处理是非常重的。这么一说,救人的矿工真怕了,监察局在事故追查中一致认为救人矿工的事例很感动,虽然行为不符合安全规程,但是挽救了3名矿工的生命,避免了一起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当要找到这个人时,知情人说,听说他救人是违章,追查有可能蹲监狱,昨天晚上已经逃回四川老家了。这是发生在铜川煤矿的真实故事。
在外人眼里,煤矿就是一群没素质干苦力活的粗人,再后来煤矿就变成了有钱没有文化的矿主、煤老板,而真正了解煤矿、走进煤矿、走进煤矿工人的内心世界,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煤矿的艰辛,煤矿工人的伟大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高大全的英雄,而是把生命看得非常平淡的一个特殊群体中的人,煤矿环境造就了他们把生命置之度外,为人类奉献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同样是共和国的脊梁,煤城的灵魂。在生命至上的人类社会里,只有两个群体有死亡指标,一个是战争,一个是长期在地层深处和大自然做斗争的煤矿工人,而战争是有时间性的,煤矿工人则长年累月战斗在最危险、最艰苦的生产一线,为人类开采光明。这是一种高尚无比,忘我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得到全社会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