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起一件事
文/卫尚科
《延长地方志——1990年延长大事》记载:“6月21日,延安卷烟厂延长雪茄车间杨家沟烟叶库因电线老化发生特大火灾事故,55垛烟叶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73万余元。”
看到这个记载,勾起我的一段记忆。
1990年,我在七里村油矿子弟学校教书,担任初一两个班的语文兼初一•二班班主任。
杨家沟烟库着火那天,应该是星期天。下午时分,我正准备到七里村小街买菜,突然听到油矿广播播发“紧急通知”,说杨家沟烟叶库发生火灾,请干部职工立即前往扑火。
我急忙赶到油矿大门口,看见有几部大卡车已经停在公路边,旁边聚集了一些闻讯赶来的职工,大门口还有急急忙忙往出赶的人。汽车发动了,我们毫不犹豫地爬上大卡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往几里外的杨家沟。
到达烟叶库,一堆堆的烟叶冒着浓烟,先期赶到的消防队正在设法熄灭明火。下了车,按照指挥,我们就投入到扑火抢救烟叶的战斗中。大伙有的用手刨,有的用脚踩,设法扑灭余火,挖出尚好的烟叶。
过火的烟叶散发着呛人的焦糊味,令人窒息;浇上水的烟叶很是沉重,刨挖起来很费劲。大家不叫苦不叫累,奋不顾身地扑打着刨挖着,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灭火减少损失。
火灾就是命令。延长县的领导干部赶来了,卷烟厂的职工家属赶来了,老矿长陈治华也赶来了。陆续赶来的上百名油矿职工始终冲在一线,消防队员更是义不容辞,第一时间就投入了战斗。
经过几个小时的团结奋战,烟火全部被扑灭,大伙才灰头土脸地拖着疲惫的身子乘车返回油矿。要知道,当时的延长卷烟厂,是延长县的支柱产业,其税费贡献占延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第二天,接到校长通知,说油矿有李延恒、武金祥等好几位同学也参加了扑火战斗,其中王国婧同学,表现突出,县上主要领导给矿长打电话,要求予以宣传和表彰。
王国婧是我们班的班长,品学兼优,平时表现就很突出。扑火现场人多,烟熏火燎地十分杂乱,当时我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于是,我询问了她参加扑火的情况,结合平时了解,连夜写成《赖宁式的好少年——王国婧》一文。
第二天,将稿件交给校长,中午的矿内广播就播出了,后又刊登在《老矿通讯》上。几天后,延长油矿管理局在子校召开了专题表彰大会,管理局团委发出了“向赖宁式好少年王国婧学习”的号召。王国婧的名字,传遍矿区,传遍了延长。
两年后,初中毕业的王国婧,以优异成绩考入延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延长油矿永坪子弟小学和中学任教,是一名备受同学欢迎的好老师。
30多年后的今天,想起这件事,我为当时的扑火场面所感动,为当年干部职工的无私精神所感动,更为少年王国婧及同学们的行为而感动。
那个时候,物质条件还不好,但人们思想单纯、作风朴实。在油矿,在身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好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遇到紧急情况,大家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就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前、豁出去。领导干部,更是身先士卒,常常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少年学生们耳濡目染,也受到熏陶受到教育。这应该也是百年延长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