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文/王金启
每当我想起父亲,我总是无限伤心。
我的父亲是1993年9月9日因为工伤去世的。
这次工伤事故,父亲是为了营救一个年轻的职工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终生忘不了父亲对我的恩典。每次想起父亲的去世,就会揪心地痛,眼泪常常不由自主流出来。回顾父亲的一生,他尊敬老人,爱护家庭,关心孩子,帮助同事,满腔热情,满怀爱心。父亲话语不多,非常勤劳,特别善良,默默地却是踏踏实实地做事。很多老人回忆起我的父亲,总是一边感叹好人不长寿,一边竖起大拇指夸赞我父亲勤快、能干、善良。
父亲去世以后,我常常半夜睡不着,想起父亲的很多往事,一边回忆,一边伤心,一边祈祷,一边做梦似的想,父亲会突然有一天回来,说他出了一趟远门,又回来了。那时候我是多么高兴啊!但是,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渴望和向往,现实告诉我,父亲走了,永远走了。他是那么年轻,头发一根都没有白,前几天还好好的,和妈妈和我爱人一起吃饭说话,突然就遭遇了工伤事故,从此阴阳两隔,永远也不可能再见了。我常常梦见父亲,还是那么慈祥,那么善良,但每次醒来,都是一场梦,都会泪流满面,惆怅而且悲伤,无奈而且愧悔。
父亲去世的那几年,也是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对于我家来讲,也是最困难的时候,突然养家的责任落到我头上,我感觉就像天塌下来一样,既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有一点经济基础,甚至对这个社会还不认识,对人生对命运认识非常肤浅,自己又成熟得晚,根本无法应付各方面的困难。那时候的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人生的低谷。我生活在不仅贫穷而且苦闷,不仅缺乏自信而且缺乏希望的生活之中。越是在苦难之中,越会想起父亲的恩典。父亲在的时候,不觉得多么珍贵;父亲走了,才明白,原来我们温暖的家庭没有风雨,是因为父母亲在那里为我们遮风挡雨。父亲去了,我们失去了顶梁柱。望着母亲,看着两个妹妹,我的心里无比难过,却又没有能力呵护这个家庭,支撑起这个家庭。我那时候只能在无奈的情况下,像牲口一样努力,尽力挣钱,想给家庭带来一点点安慰和温暖。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只有热情,虽然吃了很多苦,却没有挣到多少钱。越是这样的日子,越是思念亲人,怀念父亲。
回顾我父亲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勤劳的一生,善良的一生,也是刻苦努力的一生,忠诚奋斗的一生,认真修行的一生,始终坚定不移充满爱心的一生。
我的父亲出生在豫东平原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去世早,父亲在还不太记事的时候,就和我大伯、我叔叔生活在一起。听村里老人说,那时候他们弟兄三个人生活极为艰难,缺吃少穿,贫困到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弟兄三个经常要饭。我的叔叔就在要饭的过程中,认识了一家染布的老人,跟着人家过日子去了。我大伯结婚后,生活更加艰难,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的姑姑出嫁以后,家里生活也非常拮据,但她心疼三个弟弟,还要省出一些吃的给三个弟弟。因为这,我姑姑经常挨打受气,后来姑姑就和那人离婚,改嫁到了现在的姑父家。姑姑依然还是疼爱自己的三个弟弟,直到八十多岁,还要自己步行走二十多里路来老家看看。父亲那时候就勤快,总是给人家帮忙干活,人家就给他一点吃的。他舍不得吃,有时候还要给大伯大娘还有我的叔叔留一点。就在这样艰苦地环境中,父亲依然满腔热情,养成了忠厚实在肯吃苦的习惯和品格。到了父亲十三岁的时候,国家有一批部队要去支援边疆,父亲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坐上火车到了青海。他们属于支边大军的一部分,整天跟着部队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父亲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却通过自己向其他有文化的人学习,达到了初高中文化水平。我有一次听父亲说,他们在青海开荒种地,吃的是青稞面。父亲很少说起那时候的情况,我想那时候父亲是非常苦的,因为他年龄小,没有力气,又不会偷懒,人特别勤快,只有靠多干活才能让别人尊重自己,喜欢自己。
父亲在十七岁的时候,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来到了陕西省铜川市王石凹煤矿,从此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一干就是几十年,最后因为工伤事故而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父亲去世的时候是五十四岁,马上就要退休了,却为了抢救他人而牺牲了自己。我不知道那个被抢救的青年工人内心是否有愧,是否在漫长的黑夜里对我的父亲有所感激,反正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没有见到也没有听说这个人是否曾经痛哭过一场。
十七岁的父亲在煤矿上正是能吃苦卖力气的时候。那时候煤矿上的工人大都非常热情,互相之间没有戒备,有感情,好相处。只要谁家需要帮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父亲。我父亲凭借一身好力气,加上人善良厚道,常常给人家干活,从来不藏奸,也不求任何回报。甚至有的势力小人让他帮忙,背后还要嘲笑他。但父亲从来不计较这些,他依然一如既往地给别人帮忙,不管是写封信,还是接个电线,不论是盖房子还是挖窑洞,父亲总是尽心尽力,一身汗水。
父亲是在二十岁的时候回老家河南和我母亲定的亲。母亲家条件要好一些,属于大户人家。母亲的上一代是弟兄两个,两个家庭弟兄六个,只有我母亲一个女儿,所以我母亲从小就生活在温暖的关爱之中。母亲家的家风非常好,到我姥姥家走亲戚,见到我的舅舅妗子和表哥表姐表妹,感觉特别温暖。一家人说话有修养,做事有情怀,懂得尊重和包容,善于与人沟通,非常有分寸,从来不说脏话,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充满爱心满怀热情阳光四射的人。他不善于说话,却踏踏实实做事。人勤快,又好学,喜欢给人家帮忙。他始终不忘故乡是根,懂得亲近,知道感恩。对于家乡的人,他从来不摆架子,也没有架子。得意的时候不骄傲,失意的时候不气馁。他在农村,也是一位好农民;在煤矿,是一位好工人。父亲非常敬业,干任何工作从来不马马虎虎。
父亲喜欢唱歌,喜欢听戏,对于古代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知道的很多。我们煤矿周围的邻居家的孩子,都喜欢跟着我父亲玩,喜欢听我父亲讲故事。
父亲喜欢看电影,他经常带着我和邻居家的孩子们去看电影。那时候电影票只有1毛钱,但是在那个极为艰苦的时代,很多家庭1毛钱也不舍得花,父亲经常给邻居家孩子买电影票,有时候还让孩子们在我家吃饭。我觉得父母亲地位身份虽然都很平凡,但他们的仁慈善良之心却是温暖四周,光芒四射。
父亲非常勤劳,不仅上班一个班不缺,还要帮助母亲干临时工的活,回老家还要收麦子收玉米。一生勤劳,收入并不算高。但父亲和母亲给我们的家庭确实非常和谐温暖幸福的。我总是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虽然那时候很贫穷,但我觉得无忧无虑,真的很快乐。
父亲是一个喜欢操心的人,不论什么事情,都提前给我们准备好了。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理解这样的话。你周围并不是没有风风雨雨,而是你的前面有人为你遮风挡雨。
那时候不理解父亲,有时候还给父亲上劲。其实父亲给我的恩典就像大海,丰厚丰富,而且源源不断,无微不至。
从小时候给我买连环画,到我上大学给我买全新的被子褥子皮箱收音机,父亲能够给我的全部都给了我。而我报答父母的时候,只是有心无力,直到父亲去世,我也没有来得及报答父亲恩典的万分之一。记得父亲送我去西安上大学那天,我们俩从铜川王石凹煤矿坐火车到西安,在西安火车站一夜都没有合眼,父亲的眼睛都熬红了。但父亲仍然不放心我,一直千叮咛万嘱咐,总是害怕我不会与人相处,不会生活。他知道我很任性,有时候很小性,给我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那时候我不到十八岁,总是自以为是,虽然听着,却没有认真理解。有时候还自作聪明,觉得自己比父亲懂得把握分寸,实际上那时候的我真是年幼无知而且不知道天高地厚。
父亲对待孩子,充满阳光和温暖;父亲对待老人,充满敬意,非常孝顺。父亲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他上一辈唯一的老人就是我的姥姥。在我记忆里,姥姥和我们全家相处非常和睦,父亲从来没有顶撞过我的姥姥。父亲在单位,是一个老实人,在家里是一个实在人,在同事和村里人跟前是一个厚道人。我的姥姥带着我在老家生活的时候,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父亲总是把工资的一部分寄回去,好让姥姥和我的生活更好一些。姥姥和我一起来到矿上生活的时候,父亲对姥姥总是问寒问暖,关心备至。
母亲在老家种地的日子,父亲每年都要回去,帮忙夏收秋收,再苦再累,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母亲在矿上干临时工的时候,父亲下班之后或者上班之前,总是去帮助母亲干活。我常常想,父亲不仅是我家的顶梁柱,也是我家的老黄牛,辛辛苦苦耕种,没黑没明干活,他为了什么,为了让全家人生活更好一些。父亲从来不说什么大道理,他总是默默地干,一直地干,拼命地干,不顾一切地干。干工作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年轻的时候,我并不懂得生活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全部由父母亲在顶着。
父亲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有舍得买过一包好烟。他总是一边干活一边抽烟,现在想起来,他内心也有很多愁苦,通过抽烟才能化解,可惜那时候的我一点也不懂得。等到自己到了一定年龄懂得的时候,父亲已经离我远去。
在父亲身上,虽然没有什么大事奇迹发生,但他一直在努力,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他总是付出很多,收获很少。父亲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家庭,给了我们家庭无限的温暖;父亲另一个收获就是他用自己一生的劳动和奉献,赢得了很多人的敬重。当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以后,还有很多人提起父亲,常常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说我父亲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我的父亲在长辈面前,是一个好孩子;在母亲跟前,是一个好丈夫;在我们这些孩子面前,是一位好父亲;对于国家来讲,是一位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好工人。
父亲的一生,其实是一部书,一部时间越久越让人感觉深厚的书;父亲的一生,其实是一条河流,源源不断,一直向前,给我活力,给我勇气,给我精神食粮,给我成长的动力,给我生活的营养,激励我坚守梦想,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