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地学、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CCAJ 数字化优秀期刊

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

陕西省科技期刊精品期刊

永不褪色的绿军装——写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

发布时间:2024-08-07编辑:

永不褪色的绿军装——写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

/王成祥

 

 

那是1976年的隆冬,北方寒冷的天气冻得人直打哆嗦,上初中二年级的我,由于家里实在太困难,被迫辍学卖柿子换粮食,回生产队挣工分。我的学生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我年龄小,在生产队里干不了重活儿,队长就安排我在农建连平整土地推架子车,一年后到大队林场当过护林员,也搞过农田基本建设修水利。两年后公社在我们大队招收适龄青年入伍,我和其他的适龄青年积极报名应征。当兵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政审很严格,符合条件家庭背景清白的,还要过生产队这一关。

队长本来说:“你哥前几年招工到煤矿当正式工了,你再当兵, 等于俩人都吃公家饭,好事不能都让你家占了,就把这个指标让给其他人吧。”但是在我的软缠硬磨下,队长终于妥协了,还给我找了个理由,他在开队委会时说:“现在这个年龄的娃都在学校,这娃年龄小,重活儿干不了,就让他到部队上锻炼几年,回来就成熟了。原则上别人当兵每年队里给家庭补助工分,他们弟兄两个都出去吃公家饭了,补助工分就不给他家了。”

就这样,我通过了政审、体检,穿上了绿军装。在那个崇尚军人、一顶军帽招来众多人羡慕的年代,我实现了“鲜红领章两边挂, 头顶五星闪金光”,正式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心感到无比荣光。图片1.png


1978年,越南在中越边境不断进行武装挑衅,12月8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略展开命令。人们都猜测我们这批兵将上战场打越南,大家都有了思想准备,也希望能上战场保家卫国,一时间把自己和课本上欧阳海拦战马、黄继光堵枪口、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等英雄人物事迹联系起来,心想,这是时代给予我们报效祖国的难得机遇,如果上战场一定要义无反顾地冲杀在前当英雄,万一事迹也能写进课本,那该是多么的光荣啊!越想越激动, 彻夜难眠,仿佛当英雄的愿望近在咫尺,马上就要实现了。

临行的那一天艳阳高照,我们身穿绿军装,高喊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队前行,党政机关的干部、初高中的学生站两旁夹道欢送,同班同学看着我胸戴大红花,昂首挺胸从眼前走过时,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就这样,我离开了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登上了运兵的闷罐专列,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到达了目的地——北京军区山西某训练基地。这时大家才知道我们服役的部队不是野战军,也不是空军地勤,是搞国防建设的空军工程部队,任务是在某山区打山洞、建战备仓库、修机场,虽然有上战场的可能,但概率很小。一时间大家还有些失望,三个月军训动员,首长一再强调国防建设和上战场打仗同样重要,大家才逐渐打消了抵触情绪,端正了思想认识。图片2.png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访问记《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实际上是对全世界宣布了中国的最后抉择,“对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作战”由此拉开序幕。我们新兵在广播里听到我边防部队英勇善战、击退越军进逼的壮烈场景,个个听得心潮澎湃。

三个月军训结束,我被分到某团机械二连。新兵连高长森班长说过,机械一、二连是开机器,一、二、三连是打山洞,四、五、六连是盖楼房、建国防地面设施。

新兵下连到部队,我看到在群山环绕中,有一排排营房,营区依山势而建,除团部是小三层楼房外,其他都是用牛毛毡搭建的泥巴房。当时天空还飘散着蒙蒙雪丝,营房、道路、山峁被皑皑冰雪覆盖,大地一片洁白。接我们来的是机二连陈会元指导员,他领着大家拐了几个弯,上了一个陡坡,眼前便出现一片开阔地,是被牛毛毡围在中间的一个篮球场。连部办公室在一排房子的中心位置, 办公室很小,两边门对着门的是连长、指导员的办公室,中间隔着一个乒乓球案子。

连长周仰葵用浓厚的湖南口音欢迎新兵,介绍连队概况时说: “我们机械二连是为全团地面营房施工连做保障服务,同时又是全军学习雷锋做共产主义战士的功勋连,就在去年(1978年)7月暴发的特大山洪中,四班战士童江生为抢救水泵房的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战士荣誉称号。”周连长加重语气说,“平凡也能出英雄,搞国防建设也是报效祖国,希望你们再立新功, 为英雄的连队增光添彩……”图片3.png

机械二连有电工、搅拌机、修理、水暖等九个班,我有幸分到英雄童江生生前所在的搅拌机四班。班长邵国迁代理排长,能带出全军学习的救人英雄童江生,可见其过人的带兵本领。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对我们新兵要求很严格,从起床、穿衣到集合、训练, 每一个动作必须达标。能遇到这样的班长大家既高兴,又倍感压力。他带着新兵熟悉工作环境时说,玩枪弄炮是一个军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而工程机械兵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各种机械的维修和操作技能,这才是检验你合格与否的硬标准,只要始终保持随时献身国防的坚强意志,就会无惧任何困难, 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农村娃第一次见到搅拌机那么大的圆筒在转动,想到以后这个机器将由自己操作维护,别提多高兴了。那时机械动力没有现代电动力便捷,搅拌机是75匹马力的柴油机做动力,要掌握操作本领,先要把柴油机的原理搞清楚,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邵班长利用冬季施工的淡季,将柴油机搬到冰冷的仓库,拆了装,装了再拆, 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手把手现场做示范。我们每个人记了一大本子笔记,大家基本掌握了柴油机的工作原理、保养维修有关要领, 并能排除一般故障,然后就上岗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师带徒”实践,对柴油机的操作维修就更加熟练了。一个月之后我已经能独立操作机器,每天早上,我都早半个小时到工地将柴油机发动起来, 让机械处于待命状态,施工连的同志一到就能立即工作。下班要清理机械周围的杂物,穿着油腻的工作服,将机器全部清洗一遍,并上油,比正常下班要晚一个多小时,两只胳膊被柴油侵蚀得像长虫皮起层黑斑。我在搅拌机操作手的岗位上干了一年多,没有耽误施工连队分秒时间,因此受到嘉奖,并第一个加入团组织,也为复员回农村操作动力机械积累了经验。

那时团里每周都放电影,我和另外一个新兵要维护设备,基本上都会错过看电影时间,当各连队穿着军装手提小凳子,列队去大礼堂,看见我俩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手里提个油桶,胶鞋已经被柴油腐蚀得像船两头翘起来的样子,都投来敬佩的目光。

由于工作积极,再加上有基本的文字功底,1980年,我被团政治部推荐参加北京空军后勤部举办的六个月新闻学习班,全团2000 多人,只挑选了我一个人参加新闻培训,那是多么荣耀啊!图片4.png

我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我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通过分批下部队采访,接触了不同性质的国防战备储存。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春节,河北丰宁零下30多度,我和某部队官兵一起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节。正月十五去北空送稿子,住在南苑机场招待所,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照相留念。学习期间我写了好几篇文章刊登在《空军报》上,连队首长看到后专门来信鼓励,也为我复员后从事地方文字工作、当记者、成为作家奠定了基础。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是我还保留着当初的学习资料,并和一起学习的某空军医院的学长吴中国保持着联系。

学习结束回到部队,连队特意将我安排在厨师班做饭、喂猪。一是丰富我的阅历,为以后写出更好的关于部队生活的文章做铺垫。二是我们连是全团伙食办得最好的连队,我们食堂是全团第一个安装有彩色电视机的食堂,每周都改善伙食,不仅让战士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引得全团其他连队的老乡都赶周末来蹭饭。指导员想通过我进厨师班的亲身感受,把厨师班的事迹在《解放军报》上进行宣传,让大家知道,我们连不仅出英雄模范人物童江生,而且还能做先进食堂的标杆。在《解放军报》上发文章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责任在肩,我刻苦努力,但最终未能给首长交出满意的答卷。不过在厨师班的一年时间,我跟着老兵学会了发面、蒸馍、包饺子,厨艺得到很大提升,一种白菜我能做出四种菜品。我们厨师班有自己的菜地,我学会了种菜、杀猪、冬季储存白菜,这一年的深入生活,写作虽交了“ 白卷”,让领导失望了,但在我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算白搭。图片5.png

部队是磨炼意志、锻炼人才的摇篮。身处大山,一个月也难得出去一趟,除了工作就是训练学习,生活非常单调。虽不能直接上战场保家卫国,演绎那壮烈的生死场景,但是,每一个人都充满青春活力,一丝不苟地做好分配到手的工作,并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每月6元钱的津贴还要攒2元寄家里。为了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成绩,我不断向老师傅学习机械动力的工作原理,攻克焊接和修理技术,希望能早一天入党提干,改变农民身份。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军委着手进行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与我的个人命运有直接联系的是,不再从优秀士兵中直接提干了,现役军人可以报考军校,但报考条件是服役够两年,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具备基本的数、理、化文化课功底。我连一张初中毕业证都没有,当然就没有资格报考了,提干是没机会了,扎根部队、报效国防建设的梦破灭了。虽然思想上想不通,情绪很失落,但这不是自己能够改变的事实,只能另作考虑,继续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等待复员回农村再进行二次创业。在这次编制体制调整中,铁道兵并入了铁道部,基建工程兵也将被撤销。

领导找全连骨干分别谈话,针对各人的不同情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当时我已经是机械班副班长,连长对我说:“想走提干这条路留在部队看来是行不通了,再优秀没有学历也是白搭,转志愿兵又面临裁军风险。我们义务兵,为国防建设尽到了责任。经过部队三年多的历练,回到地方,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照样能实现人生价值。”

我说:“连长,这几年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我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得到了训练,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获得了流淌在血液里的自律,这些将使我受益终生。回到农村后我绝不辜负部队的培养,一定将首长的教诲牢记心中,把这几年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在广阔的天地里争取有所作为。”图片6.png

就这样,我告别了四年军旅生涯,回到生我养我的渭北黄土高原,和所有的中国农民一样,日出而耕,日落而归,将汗水洒在田地里,用双手创造劳动价值。一年之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土地分到户,结束了生产队挣工分的历史,以后的日子过得咋样,全凭自己了。我搞过养殖,做过小本生意,下过煤窑,毫无目标地在生存线上挣扎,仿佛理想和抱负与自己越来越远,甚至成为虚无缥缈的泡影。部队历练的那些积累,所谓的胸怀远大目标,已经和眼下的自己毫无关系。

弹指一挥间,多少年像做了一场梦,须臾而过,连自己都怀疑起那段部队经历是否真切存在过,毕竟那段生活已经距离自己太远太远了,远到令人恍惚。但是,当奋斗了大半辈子,人生将要画上句号的时候,蓦然回首,最热血高燃的,还是那四年军旅生涯。

在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我每前进一步,都呈现出曾在部队历练过的印迹。那已经刻在骨子里的军人基因,让我在每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上,都能做出正确抉择,回味起来,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心中最飒的衣服,永远是那身不褪色的绿军装。图片7.png


作者简介:王成祥,六年军旅生涯,10年井下挖煤经历,当过中国煤炭报记者,大型国企宣传部长,杂志主编,陕西能化作家协会创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多部文学新闻作品,中国煤矿“乌金文学”奖获得者。

 


第12期总第200期
2023年1月2日
ISSN:1671-749X
CN:61-1382/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