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获授权专利17项,2017年获授权专利19项,2018年已获授权专利23项,这一组逐年上涨的数字是西煤机公司近年来加快推进科技发展,在企业所涉足领域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核心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这连续增长的数字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呢?
“要聚力‘三个质量再提升',对标‘28项行业标准值',超越‘五个行业新标准',实现‘3331创新发展规划'。”公司董事长李德锁说,“作为制造业,技术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发展动力的快速转换。”
据悉,西煤机公司现已获授权专利154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129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多项。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实质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该公司创新管理机制,于2017年初实施了《科技成果激励办法》,对科技成果完成人、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和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给予适当奖励。2017年,该公司发放科技成果激励奖金190余万元,实现了人才价值与转移转化的价值相匹配,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西煤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技术就是支撑,我们重奖技术人员,就是对技术人员价值的认可和尊重,激发人才创新创效的活力。”公司总经理杨会武说。
该科技成果激励办法试行以来,极大地推进了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健康有序开展。2017年度,西煤机公司技术专利申报36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9%;发表科技论文71篇,比同期增长2.4倍。2018年,公司已获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公司发的激励,力度大,有效果,所有技术骨干都有劲头,我们对待工作会更加积极努力!”机械设计技术员梁茂昭激动的说道。
平台是驱动创新的基础
为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金量”,西煤机公司先后组建了高端采煤机创新工作室、采煤机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创新工作室、采煤机高端材料创新工作室、智能制造创新工作室、何亚军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白晓卫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6个“双创工作室”,通过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西煤机公司充分发挥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能源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作用,针对一些新技术应用及设计创新方面欠缺的情况,积极组织设计人员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同时,有计划地选派研发工艺技术人员带着项目课题深入到生产分公司、售后服务部和产品使用矿井参与相关工作,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积累现场经验,提高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为产品设计和实际运用提供技术硬支撑。
该公司搭建了创新型高科技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两年来,公司员工获“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1人,“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1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2人,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首届“煤机大工匠”1人,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陕西省“技术能手”1人,西安市“劳动模范”2人,“西安市工匠”3人,“西安市职业技能带头人”3人,陕煤集团“劳动模范”2人。“何亚军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授予“西安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转化是创新驱动的升级
根据市场需求广泛性、适用性的情况,公司选定代表性机组作为打造精品项目的载体,制定了精品工程监造方案,从结构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设立147项精品工程质量监测点,并通过日统计、日反馈、限时整改处理、效果实时反馈的闭环式缺陷管理办法,确保监造工作对精品工程全过程、无死角的管控。
据了解,西煤机公司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神东公司合作“国产首台套高性能8米大采高采煤机”项目,有效提高回采率,实现了中厚煤层一次采全高,促矿井增产增效。截至2018年上半年,此项目已获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项目共涉及西煤机知识产权共计32件。该设备自五月份试采至今,顺利连续稳定运行,已累计生产煤炭438万吨。
西煤机公司“MG1000/2550-GWD型特大采高采煤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已通过陕西省科技厅鉴定,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该采煤机具有远程监测与控制、智能记忆截割、故障自诊断、多机协同控制、瓦斯联动控制等自动化功能,达到了工作面少人无人的目的。此项目也荣获“2017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并成功在多个矿井安全高效运行。公司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应用,实现了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换,助力西煤机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息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