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全媒共识,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陕西煤炭》作为技术应用类科技期刊,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中转变编辑模式,拓展传播渠道,逐步吸收进了熟悉新媒体的年轻编辑,整个编辑队伍更加富有朝气和活力。然而,一场疫情让编辑部认识到媒体融合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老编辑们几十年养成的优良作风,更值得大家肯定与学习。
春节前夕,当大家都急着回家过年,准备放松一下的时候,《陕西煤炭》编辑部年近七旬的李俊莉老师悄悄将最近一期的校样全部带回家。当时大家想着过完春节再看也不迟,没成想一场疫情让这个假期变得遥遥无期,然而李老师在疫情期间却将校样看了好几遍,使期刊按时出刊,并没有影响后续的工作。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情,却触发了编辑们内心的思考,李老师的坚守不正是许多老编辑的坚守吗?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发热,用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编辑,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榜样的力量总是如沐春风,催人奋进。李俊莉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编辑岗位并为《陕西煤炭》培养了新生代力量,她的事迹在《陕西工人报》《西北信息报》《三秦都市报》等新闻媒体一经报道,受到了许多编辑同行以及煤炭技术人员的关注。
这位被中国期刊协会授予“从事期刊工作30年”荣誉证书和纪念章,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编辑工作者”的老编辑一辈子默默无闻、辛勤耕耘,正是她的坚持让《陕西煤炭》这本陕西省煤炭行业唯一一本技术应用类期刊成为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在陕西煤炭系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她的精神在《陕西煤炭》编辑部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近日,《陕西煤炭》编辑部开展向李俊莉学习活动,要求年轻编辑以榜样为引领,传承好老一辈编辑的优良作风。在业务上不断拓展,在思路上不断创新,营造编辑部和谐、活跃的良好氛围,形成科技期刊编辑团队合力,提高期刊的全面质量,增强办刊活力。
李俊莉对待工作的态度严谨到近乎苛刻,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会反复斟酌,并经常将校样带回家看。编辑部的人笑称“李工不怕文章长,天天工作夜半忙”。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事情回想起来都有点费劲,但只要说起论文,提到《陕西煤炭》,李俊莉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立马精神抖擞,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哪篇文章缺图,作者是谁,文章排在什么位置她都能说得清清楚楚。但在40年的工作岗位上,李俊莉从来没有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谋私利,为亲戚朋友走后门,一直都是清清白白做人,安安心心工作,虽然得罪了一些亲朋,但这对期刊编辑工作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她的言传身教,年轻编辑也很快融入到这个氛围当中,主体意识增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期刊特色不断凸显。
目前,编辑部5名年轻的编辑都自发地将这次学习活动的心得以及从李俊莉老师那里学到的业务知识、做人道理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每个人都向编辑部提交了一份感情真挚的心得体会。
当李俊莉看到报道以及年轻编辑对她想说的话语后,饱含深情地说:“我也没做什么大事情,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陕西煤炭》陪伴我近40年,无怨无悔,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除了关爱、精心呵护外,还有责任,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陕西煤炭》主编王成祥强调:“这次学习活动意义非凡,一方面是对李老师多年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年轻编辑的一次洗礼。李老师就是我们的标杆,是编辑部的圭臬。她的一言一行无不闪耀着她精神的高度,人格的宝贵。她的这根标杆矗立在《陕西煤炭》编辑部,也扎根在大家的心里,代表了整个编辑行业的‘嫁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