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政府腐败,黄河泛滥,民不聊生,中原人民遭受着天灾人祸,人口锐减。爷爷被逼无奈,领着全家从河南省滑县老家往西“逃荒”。一路上凭借祖传的医术行医糊口,但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在困难的时候,奶奶领着爸爸和姑姑沿路乞讨,就这样行医“要饭”来到了陕西省,在刚刚解放的澄城县王村乡附近的煤矿“落了脚”,开了一间小诊所。
解放区的煤矿治安稳定,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人民军队保护各行各业合法经营,人民群众终于摆脱了剥削压迫,穷人凭劳动就能养家糊口。矿工和家属加起来人数也很多,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的,有矿工上班期间擦破碰伤的,都要来诊所治疗,一家人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爷爷笔记本扉页上印着毛泽东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字印在本子上,“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永远记在爷爷心里。爷爷专心行医,有时也出诊为产妇接生,祖传膏药良好的止疼,化瘀,接骨效果,减轻了伤者的痛苦,提高了爷爷的知名度,四面八方的病人慕名而来,有行动不便的病人爷爷就上门看病,他背的出诊药箱就是红色矿区“流动的医院”。复位小孩脱臼的胳膊,下巴等关节复位的治疗,从来都是免费的。扎实的医学基本功,严谨的医风和医生职业操守,受到附近矿区群众和十里八乡村民的敬重。奶奶终于不用去要饭了,那年爸爸7岁,姑姑5岁。
中共澄城县人民委员会于1948年3月12日建立澄城县民主政府,到1956年时建立澄城县人民医院,经过严格政审考察,专业医疗培训深造,爷爷正式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澄城县人民医院一名主治大夫,从此关了自家的小诊所,背着多年出诊使用的出诊箱去澄城县人民医院上班。奶奶参加妇联领导的矿区家属委员会,和职工家属一起砸石子,拾铜核,做坯烧砖。随着解放区的教育陆续进行了整顿、改革和提高,逐步向正规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乡镇农村相继办起初小,高小学校,爸爸和姑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了,一家人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爸爸从旧社会走来,童年就尝尽了生活的艰辛,挨过饿,要过饭,在新中国有饭吃,有学上,感党恩,听党话,做一名新中国的人民医生成了爸爸的理想。奶奶经常讲起旧社会那段心酸的“逃荒”往事,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穷人再不用去要饭、“逃荒”了!终于过上了安稳生活,孩子能上学,大人有事做,就连妇女都组织起来成立家属委员会,参加生产劳动,支援煤炭生产,“逃荒”出来的人有了安全感。
1959年1月1日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以(58)会编贺字第216号文批准,成立蒲城矿务局。矿务局下辖各煤矿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各行专业人才投入到社会主义煤炭行业建设中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号召各级政府选派各类优秀专业人才支援蒲城矿务局建设。渭北矿区包括白水县、澄城县各煤矿和铜川周边煤矿人员都向蒲城矿务局集中而来。爷爷主动向澄城县人民医院党委请缨,去充实蒲城矿务局医疗卫生力量,经医院党委批准后,举家来到白堤矿。在白堤矿卫生所新的岗位上,爷爷带领年轻医生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井下发生工伤事故,经常都是爷爷带着有经验的护士下井抢救伤员,也经常给矿工兄弟讲急救、自救和井下处理伤口的小常识。爷爷在白堤煤矿卫生所一干就是25年,1984年在工作岗位上病倒,4年后去世。
爸爸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中国教育的阳光下,1961年从铜川卫校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在铜川矿务局黄堡煤矿卫生所护士的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多。当时白堤矿井下需要大量身体好,有知识,有文化,爱学习,听党话,工作积极的青年,1963年爸爸知道后,主动申请调到蒲白矿务局白堤矿,服从组织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脱下白大褂,穿上“劳动布”工作服,扛着大锤、铁锹改行成了白堤煤矿运输队矿工,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爸爸边干边学,研究矿车和轨道的工作原理、设计安装运行系统、日常检查维护重点、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及如何在安全生产中最大程度的提高矿车运煤效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家里最多的书籍就是有关机车轨道交通的书籍和刊物,还有爸爸写满的几本学习笔记本,他就是这样钻研矿车运输轨道知识,经常见到有叔叔来家里向爸爸请教铺设矿车道叉及维修翻渣箩的问题。平时井下加班加点是稀松平常的事,有时抢修井下受损的矿车轨道要连续工作二十多个小时,中途困了就轮流休息一会,饿了吃点班中餐(火烧馍)。爸爸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小时候家里的袖珍收音机,皮手套,棉帽子,军大衣,保温杯等等,都是爸爸先进工作者的奖品,那时候,就意识到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在党组织长期支持下努力工作,任劳任怨,经过马村矿党委的考察,1988年爸爸被提拔为运输队副队长,负责全矿的矿车轨道铺设和交通设施安装及日常维护工作,领着运输队的兄弟们为开拓新采区,按时完成了马村矿井下15公里的轨道铺设,在验收现场马村矿总工程师冯建民满意地说:“我是马村矿的总工程师,你是马村矿的轨道总工程师,这次轨道铺设能达到国家部一级标准”。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繁忙的工作实践中,铸就出爸爸积极的工作作风,他在工作中铺设了高质量的矿车轨道,无形中也为家庭铺设了“高质量的轨道”,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给下一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诠释了“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这朴实的道理,深深的印在我们姊妹几个心里,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我们姊妹四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以爸爸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还要试试砂锅盛多少米?”的求知精神和工作热情为榜样,养成了干一行,学一行的作风,姐姐从上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再到参加工作后来退休50年间,不论是上学,还是工作,几乎没有一年不得奖励的。哥哥1984年参军,1986年赴云南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斗中头部负轻伤坚持不下火线,在云南老山前线坚守阵地,作战英勇,荣立三等军功。
小时候,我的家就在白堤矿南沟斜井绞车道旁边,两孔土窑洞前借助窑腿土坡盖了一间小房,用胡基垒了一个小院。院子里开了片菜地,养了几只下蛋鸡,一条小白狗,一只大花猫,还建了个猪圈养了猪,拔猪草是我们弟兄仨的“家庭作业”,家里的柜子上画着小桥流水,傍边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家院子前面的沟下面,还有三层和我家院落相同的院子,两三孔窑洞前围成的院子就是一个家,矿工的院子建在哪,矿上的路就修都哪,矿工的院子里有树,有花,院子门框上贴着过年时的春联,门口卧着狗,院子旁边有家禽在草地上觅食,看着很温馨的矿工土窑洞小院。
为了给矿区职工创造好的生活环境,马村矿行政科将土窑洞的周围道路硬化,坡路修了台阶,路边用水泥砌成排水沟,利于职工家属出行和排洪,每年雨季来临前都组织人员检查排水沟、窑洞安全等基础设施。1981年我家盖了两间用胡基做墙的水泥瓦房和门楼,安了新门,那年我10岁,父母在马村矿(原白堤矿)南沟的院子一直住了40年,2003年7月才搬出,2009年11月1日住进罕井建安处新单元楼。
矿区有学校,矿工的孩子上完小学,初中,高中,有考上大学,当兵,招工走出矿山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的,都不会忘记是煤矿滋养我们长大,逢年过节总不忘回来看看住过的老屋,约上几个发小同学,走走小时候上学时走过的小路,回忆上学时代的趣事。
矿务局党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本着减少投资,提高效益,优势互补的原则,在1983年将白堤矿和马村矿(1976年筹建)合并成马村矿,合二为一的马村矿依然秉承“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原煤生产产量是蒲白矿务局总生产量的“半壁江山”,更是涌现出全国劳模牒正仁等一批老一代优秀的建设者。从马村矿走出了数十名矿务局级领导,同时培养了大批管理人员,为“老区做优,新区做强”和“走出去”战略储备了大量懂技术,有经验的专业管理人才。
我是家里第4个孩子,也是最小的,1971年4月出生在白堤矿(后称马村矿)南沟斜井绞车道旁边的土窑洞里。从小听着斜井绞车道的矿车声长大,童年时趴在门前的矮墙上,看着绞车道上的一列几辆矿车分别载着木料,沙子,水泥,砖头等材料托着钢丝绳顺着绞车道往下广场驶去,另一列满载着煤碳的几辆矿车被钢丝绳拽着顺着平行的另一条铁轨道往上广场驶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听着矿车驶过院墙外的声音,写着小学,初中,高中的家庭作业长大,直到蒲白技工学校毕业,参加工作,1996年结婚我才离开小院。
1994年7月蒲白矿务局技工学校固定设备运转班毕业,分配到马村矿采一队井下工作。第一次下井我就闹出笑话了!我跟着师傅尚矿喜,从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尾进了采煤工作面,刚走到机头,顺槽刮板输送机突然开机,“哗哗,哗哗,哗哗”巨大的刮板摩擦槽子的声响起,划破了400米井下漆黑寂静的工作面巷道,我一下懵了!发生什么事了?!以为是机头冒顶了(顶板大面积垮塌),扭头就跑,跑出好几米后,师傅笑着叫住了我:“跑啥哩,开顺槽了,嘿嘿!”。
看似简单的煤矿井下几条巷道,几部刮板输送机,环境状况随时都会发生变化,采煤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注意不到,都会发生事故影响到生产,甚至伤及性命。在井下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主动查找隐患非常必要,每一个事故都足以击毁一个幸福的家庭,给企业造成损失。安全是永恒的主体,小心驶得万年船。
我是蒲白矿业公司的“煤三代”如今已过知天命的年龄,蒲白印象有的是亲身经历,有的是听说。60多年间蒲白煤矿人来的来,走的走,煤矿就是小社会,五湖四海的人来到蒲白工作,有的为了生计,有的为了理想,在煤矿井下重复着掘进,采煤,运输等等繁重的工作,这里有多少个《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安锁子”,又演绎了多少冷暖人生。矿工子弟大多都留在了矿上成为“煤二代”,“煤三代”。很多人一辈子在矿山,就像爷爷,爸爸和我在煤矿上一直干到退休。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蒲白矿业公司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62年,历经了计划经济,文化大革命,市场化改革,煤矿主辅分离,北移等等几个历史阶段。生产设备也从木棚支护,摩擦支柱,单体支柱,锚杆支护,液压支架发展到采煤工艺的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和掘进工艺的快速掘锚一体机掘进工作面。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同时代的蒲白人都有着相同的“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回忆我家祖孙三代半个多世纪在蒲白工作,生活,学习,60年弹指一挥间,历史场景浮想联翩。再看看如今的蒲白矿业公司,“老区做优,新区做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员实践活动;“学党史入民心,送温暖进万家”;以党建带动企业文化;生产安全标准化;和基层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原煤产量超过千万吨,利润超过10亿元。棚户区全部改造完成,住土窑洞的职工和家属都搬进了新建的单元楼里。最近又实施了旧楼改造,小区亮化,天然气入户,架空电线改造成地埋线路的美化环境工程等等惠民政策,体现了一切了为发展,一切为了员工,让所有人都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