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地学、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CCAJ 数字化优秀期刊

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

陕西省科技期刊精品期刊

【光辉百年 奋进彬长】李绪强:井冈山记忆——小井红军医院和曾志

发布时间:2021-08-23编辑:管理员

通过党史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事件、杰出人物和经典战役,熟悉了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学习过程中,经常浮想联翩,想象着其中场景,体会那些历史人物的心理感受。因为自己在2017年9月去井冈山参加了陕煤集团组织的纪检干部综合业务培训学习,对井冈山的那段历史中的片段记忆犹新,尤其是红军小井医院旁那座烈士纪念碑和曾志的小墓碑给我强烈的震撼,每每想起都为之激动不已。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医院旧址和红军伤病员殉难处,位于井冈山西北面距茨坪6公里的小井村。1928年10月,红四军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改善伤病员的医疗条件,建成了两层木质结构、共32间、可容纳200名伤病员的“红光医院”,这是中国红军的第一所正规医院。1929年1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反革命“会剿”,战斗中的一天夜里,一股敌军偷袭了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被敌军发现,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枪口,忠贞不屈、视死如归,全部英勇就义。这130多名英雄究竟叫什么名字,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大部分则成为无名英雄。1951年,井冈山军民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供后人缅怀、瞻仰,表示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

在红军医院中,有一名女同志叫曾志,是医院的党总支书记。曾志出生于1911年4月,早年即投身于革命事业,任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秘书长,并参加湘南起义。在井冈山小井医院期间,认真开展工作,怀孕期间仍坚持参与医院建设,与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离开井冈山后,被派往福建开展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辽吉省委委员、辽吉一地委副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为新中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培训学习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曾志长孙石金龙一家与奶奶的故事。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迫害,她曾6次蒙受委屈,6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家庭生活中,先后有三次婚姻,其中两位伴侣夏明震、蔡协民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先后为革命捐躯。为了革命,曾将三个亲生儿子先后送人抚养。这些艰难痛苦的经历没有打垮她,是因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舍得一切。

石来发是曾志在井冈山时与夏明震所生的儿子,也是曾志的第一个孩子。孩子的父亲在曾志怀孕期间就光荣牺牲了,转移离开井冈山时,曾志把出生仅仅26天的孩子留给当地出身的一位姓石的副连长抚养,取名石来发。在这个乱世中被托付给战友的孩子,就这样成为她心头永远的牵挂。解放以后,曾志利用一切机会打听孩子的下落。1952年,大儿子石来发终于来到了在广州工作的曾志的身边。尽管已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在见到儿子的刹那,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曾志禁不住激动万分。因为石来发常年从事农业劳动,每天都是风吹日晒,外表看起来就像是四十多岁的人。曾志看到眼前这个“农民”儿子,一时有些不敢相见。时隔24年,曾志与石来发母子重逢,大哭一场。这份失而复得的亲情,让曾志竭尽全力想弥补石来发这些年来缺失的母爱。他想让儿子留在身边,没料到石来发却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儿子石来发告诉曾志,收养他的石连长一家,为了保护他都相继牺牲了,是靠着七十多岁眼睛失明的老奶奶讨饭养大了他。“我是老奶奶养大的,我的父母都死了。人一定要有良心,我要为我的父母和老奶奶祭祖坟。”听完石来发的话,曾志不仅没有一丝丝失落感,反而很高兴。她欣慰地对石来发说:“好啊孩子,虽然你从小没有学习文化知识,但是你懂得大道理,一个人就要有良心才行。没有你身边这些亲人照顾你,哪里有你的今天。”就这样,石来发没有给母亲提出任何条件,甘愿回到了井冈山,做了一辈子农民,替母亲、替自己报答井冈山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

1985年,石来发带着儿子石金龙到北京探望曾志。已经74岁的曾志兴致很高,祖孙三代甚至爬上长城当了回好汉。石金龙看到奶奶对自己爱护有加,在他们离开北京之前,石金龙面对着自己在北京做大官的奶奶,想改变一下自己的人生,从此“跃过龙门”,希望奶奶帮他解决“农转非”,“商品粮”户口问题。曾志对着石金龙说:“金龙啊,你看看我们今天晚上吃得这一些东西,就是农民种的。一个农民有田,有地,有饭吃,有衣服穿多好啊。你还去转什么商品粮户口。”就这样一句话曾志打发了长孙石金龙提出的看似简单的要求。三十多岁的石金龙当时非常难受,闷闷不乐地离开北京回到井冈山。此后石金龙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有些埋怨自己的奶奶,直到奶奶去世后,看见了奶奶生前遗嘱、把骨灰埋葬在井冈山小井医院旁的那一刻。

曾志同志从参加革命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把国事家事分得一清二楚,从不混淆,这已成为她做人做事的原则。这种原则的恪守,即便在她生命的最后关头也毫不含糊。在生命垂危之际,她特别给党中央写了封信《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作为遗嘱。我们在井冈山小井医院的木质墙上,还可以看到曾志的这份遗嘱手稿。在这份遗嘱中,她极力要求亲属:“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中设灵堂;京外家人不要来,北京的任何战友不要通知……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言辞凿凿,掷地有声。

1998年6月21日,曾志同志走完了她87年的生命历程,魂归苍山。当我们参观走到小井医院旁小树林的小路边,看到那一块有一米长、半米高,刻着“魂归井冈  红军老战士曾志”石头墓碑时,感动得泪水止不住流下来,受过洗礼的心里发出强烈感慨:这就是他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所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陶斯亮在给妈妈的小花圈上这样写道:“您所奉献的远远超过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长孙石金龙看到、感受到奶奶这样的共产党员老干部们,把毕生献给党、献给人民,不会因为家里的亲戚、个人的某些利益而违背党的政策那份家国情怀时,瞬间释怀,把对奶奶的埋怨一下子就抛到云霄,换来的是对奶奶那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深深的敬仰之情。

当前,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重温这些感人故事,井冈山老一辈英勇奋战的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是井冈山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并代代相传。新时代下的我们,虽然不用再面对硝烟和战场,不用再惧怕饥饿和寒冷,但我们身上背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尽管当时条件艰苦,环境险恶,但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一切为人民福祉信念,面对生死关头,依然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带头学习,端正自身价值观,提高党性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努力地投入到本职岗位工作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革命先烈们总是把组织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组织需要作为个人的需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今天我们干事业、做工作不需要像战争年代那样随时冒着生命的危险,需要的只是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不断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是要有强大的团队协作精神。革命先烈们总是坚持着共产主义信念,很难想象,在当时面对敌军的威逼胁迫下,面对个人生死的危难关头, 130多人,竟无一人叛变说出红军主力方向,全部做出了同样的伟大抉择。今天,我们开展每一项工作,同样需要团队精神,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发挥团队精神和力量,努力提高工作成效,才能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第12期总第200期
2023年1月2日
ISSN:1671-749X
CN:61-1382/TD